塘沽退潮时间表介绍如下:
塘沽是距今五千余年至五百余年前的古海洋遗迹,是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黏土薄层组成的堤状地貌堆积体,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
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这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方向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导致大潮。
塘沽地理位置
塘沽位于天津市东部,是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44′~39°13′,东经117°30′~117°46′。总面积859平方公里(2013年)。
东濒渤海,西邻东丽、津南区,南接大港区,北抵汉沽区与宁河县。塘沽区级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5公里,拥有92.16公里长海岸线。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毗邻首都北京,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
退潮时间:09:52-15:14(2.4米)20:41-23:59(??米)赶海时间:前23:1203:12(37.0分)11:14-15:14(0.0分)。黄骅港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的渤海之滨,恰置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地理坐标约为38°19′30〃N/117°52′30〃E,朔黄铁路、邯黄铁路、黄万铁路、沧港铁路、黄大铁路[1]直通港口。黄骅港现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吞吐量连续3年突破亿吨。
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的开航,对冀中南、晋陕蒙等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全方位开放影响深远。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明清时,“黄浦秋涛”为一大景观。
明代以前,吴淞江(苏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鸦片战争前名“黄浦”)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
扩展资料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11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长113.4公里。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 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
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浦江 (上海界内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