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的祖师桥是不是被日寇炸掉的

无理数的定义2023-04-14  20

传说在没有祖师桥之前,此处有一座桥。此桥很不吉利,多次毁于水、火、兵燹之灾、多次重建。

从高沙蓼水河而上,若高沙老街三公里左右的木山村,有一个叫龙头石的地名,此地有一巨石,每当明月高高升起的夜晚,那巨石像神般样总会发光,若隐若现,远远的望去,像天神在山上悬挂着一盏明灯,这一景致,叫石祖悬灯。当地百姓们认为是菩萨显灵,既感稀奇,又害怕,有老辈说,这是北方的神一一真武祖师显灵。可是坐落在高沙的南方,都说,应该在北方建一座庙,敬奉真武祖师,以求保佑高沙一方平安。

明代洪武18年(公元1385年),高沙百姓们在高沙老街老豆腐店前修建了一座真武庙,并雕塑了真武祖师金身像。每逢初一十五或农历三月三都要烧香,梵歌不断。后来,在此庙前修建了一座真武桥,百姓们习惯叫他的别名祖师桥,由此一直流传叫祖师桥的说法。

说来也怪,此桥一立,高沙百姓,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清末年间,此桥改名为“回兰桥”。

后来流传在百姓嘴里,就有了两种桥名。

1945年5月, 日本鬼子逃窜到了高沙,烧杀抢掠,凌辱妇女,把高沙老街烧得一干二净。高沙祖师桥被烧毁,只剩下破烂不堪的桥架和桥礅。老百姓惊恐万状,仓皇逃命。后来,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作“走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补修了祖师桥。

1973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祖师桥被拆除。

直到2013年,为了恢复名胜古迹,在高沙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高沙商会组织大家捐款出力,在原祖师桥上方50米处,重修祖师桥。中间用三个礅子,撑起整个桥台,横跨蓼水河岸,与高沙老街相接。此桥巍然挺拔,桥中央安放了真武祖师的塑像,祖师桥重新恢复了光芒。

金泽镇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桥乡,著名书法、篆刻家钱君陶曾为之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7个大字。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如今绝大部分寺庙已废,但当年的桥却风姿犹存。金泽的桥梁非同一般,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是历史名桥。至今镇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桥梁,分别是迎祥桥、祖师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与关爷桥(林老桥)。建于宋朝咸淳三年的普济桥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

金泽镇又是佛教胜地,建于宋朝景定元年的“颐浩禅寺”曾以5048间宏伟建筑名扬江南。故有“虽苏(州)之承天,杭(州)之灵隐莫匹其伟”之说。现已局部修复,并有赵朴初先生题词的“颐浩禅寺”,四季香火旺盛。

金泽风情主要体现在香汛和古节上。为使这些香汛、古节内容丰富、场面热闹,古镇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风情”。主要有:堂明是一种奏乐加演唱的组织,创立于金泽,一个堂明通常由十余人组成,吹奏乐器,演唱戏文,增加热闹的气氛;打醮是在夏季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祭奠仪式,用来祭神拜祖;丝竹班是一种民乐演奏组织;田歌是一种原始的演唱艺术,也是一种口头文学。

金泽特有的土特产有状元糕、豆腐干和水产。金泽状元糕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可口香甜;赵家豆腐干肉质细腻,咀嚼有味。金泽是水乡泽国,江河湖水密布,盛产鱼、鳗、虾、鳖、蟹、鳝;由于水质好,水产品肉嫩鲜美,远近闻名。

天皇阁桥位于金泽镇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江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王庙,即以庙名为桥名。初建于明代(1698年),清康熙年间按原样重建眯三孔连拱桥,桥的正中有石刻如意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连座”等多种佛教图案,拱圈石内侧有八仙吉祥图案,桥的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这是典型的佛教文化,能在整座古桥上体现。

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与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中间一个大孔,两岸的小孔按桥的比例缩小,既美观又便于舟萁和泻洪。天皇阁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塔汇桥位于金泽镇上塘街的市中心,横跨北胜浜,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系单孔石梁桥,桥畔原有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不绝,为古镇的闹市中心。

此桥的桥名来历,有一段史话,据《金泽小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要开深塔汇桥之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木桩年代已久,排列整齐,据名匠验测,这是古塔的塔基,又据金泽老人分析,这木桩是古塔所在地。这塔汇桥之桥名,就由此而来。

据《金泽志》记载:古时金泽有:“一塔、六观、十三坊、四十二虹桥。”金泽老人们推测,这“一塔”就在塔汇桥与圆通庵之间。相传古时造塔,要选择风水宝地,这塔汇桥是在古镇中心,是在两河交叉的热闹地方。

昔日金泽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塔汇桥的北胜浜,是鱼米集散地,一些大字号商行,都在塔汇桥附近。这是古时是桥、庵、塔三大建筑物相处一起,真是热闹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庵和塔已毁,只剩一座桥,这桥几经修建,从原来的石孔桥,变成水泥石板桥了。 林老桥在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1264~1294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

桥名林老桥,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

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这座古老的林老桥,经历了600多年的悠悠岁月,有着无数的名人,有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唯有林青的师德和陈莲舫的医德,常为金泽乡民所传颂,为金泽乡民的精神财富。

林老桥横卧古镇,精神抖擞,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镇历史的见证。 如意桥在金泽镇南市东胜港口,元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明崇祯年间(1768年)重修,为镇上最完整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南堍原有祖师庙,又称祖师桥。如意桥桥拱倒映碧水,桥拱与倒影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堪称是金泽镇的一大名胜。

如意桥桥长20.8米,宽3.4米,显得很稳固。全桥石料为一色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在桥的壁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一,相传是地方绅士所作:“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前果后因如意桥发心遂意。”这上联是赞美祖师的宗首,是阐说如意桥的哲理,很容易让人理解。其二,相传是明朝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下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

离金泽不远的江苏吴江镇上有一座永安桥,据说天气晴朗时,站在如意桥上可遥望永安桥三环洞,隐约相映,当地人称这二桥为“雌雄桥”。

如意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 位于金泽镇南端的放生桥始建明代,公元1628年重修。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生河,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

此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楹联曰:“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古人的楹联,抒发了热爱古桥的思想感情。

现在,此桥保护完好,仍为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 万安桥位于金泽镇北市梢,横跨市河,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5米。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

有《金泽小志》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从建桥年代和桥两端的建筑,确实是金泽为首的古桥。建桥时间,它比普济桥要早几年。在桥面上建有亭阁,亭阁四周飞檐翘角,角挂铜铃,风吹铃响,为大桥的装饰,增添美丽的外形,在桥的东堍,有佛国亭,即一座寺庙,楼亭飞檐,内有佛像,在桥的西堍,有财神阁,也是一座庙宇,内有财神老爷赵公明。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古称桥挑庙,即一桥挑起两座庙,这在江南古镇中,是不多见的。

《金泽志》记载,关于万安桥桥面亭阁的建造,曾用楠木,是建造颐寺的余料,用料考究,雕作精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在桥的东堍,建有引桥,也即岸桥,属于桥上挑桥,亭下有阁,这也是特有的古桥建筑。万安桥栏石,云纹雕刻非常讲究,刻工手法如同颐浩寺大雄宝殿前的“不断云”石栏,云纹连绵,变幻无穷,奇丽多姿,巧夺天工。万安桥的悠久历史和建造工艺历来受到重视和爱护。有碑文云:“万安幸甚,凡全溪之桥幸甚。”

金泽万安桥于1959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泽极珍贵的古桥。 迎祥桥在金泽镇南市梢。桥在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和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次修建。桥为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桥,中孔跨径6.35米,左右二孔为5米,再二人尽间为4.3米,全长34.25米,宽2.14米。其构造形式颇为独特:用长青石5块并列组成石壁式桥柱四条立于水中,形成五桥洞。石壁顶面横置石盖梁,梁面琢有半圆形凹槽,以稳固地搁置五根25厘米粗的楠木梁,上部桥面结构由砖木组成,在楠木梁上横铺枋板。枋板上密铺用石灰糯米拌浆砌成的青砖,形成砖体桥面。两侧采用水磨箩底砖覆贴,既可保护木梁,又增加美观,还能起到压重稳固作用,桥面两坡有踏级。因为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疾驰过桥,所以迎祥桥桥面铺砖无桥阶、无桥栏。

迎祥桥纵向坡度和缓,整座桥体略呈弧状,横跨水面宛如长虹卧江,颇为轻巧。因此,“迎祥夜月”被列入金泽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胜。同时伴以精巧的桥面造型,在全国堪称罕见。这在桥梁建筑技术上被“连续简支梁结构”。元代已能应用这种原理造桥,比西方要早数百年的历史。

金泽镇人民政府在保护古桥,作出了努力,在桥南一百米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泥公路桥。一般的载重过桥,均走公路桥,以减轻历史古桥的负荷,在古桥的东南面,另辟园地,建造古亭,栽种树木花草,俨然是个小花园,供游者赏景休憩。古亭上有对联一副:“虹影环空如入画,水天一色合吟诗”。赞美古桥景色优美,充满诗情画意。1979年,迎祥桥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泽普济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重修时加置石栏,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

石桥为单拱圆弧形,长26.7米,宽2.75米,拱跨径10.5米。桥体坡度平缓,桥面较窄,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的特征。桥项圈刻有咸淳三年题刻,拱圈内券石上镌刻莲幡状,有“咸淳三年”等题证,现已模糊。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桥石多为紫石(故俗称紫石桥),宋代江南石桥以紫石居多,当雨过天晴时,桥面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桥。此桥历史久长,后世又多更换,桥体杂以青石,花岗石等石材。桥两侧置栏板,两堍均有引桥,现已不完整。

金泽普济桥有“上海第一桥”之誉,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上海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条目。 这座普庆桥是1999年应美国WBGH制版公司为NOVA专栏制作《中国虹桥》节目需要,来仿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之单孔木拱桥。普庆桥在建造时完全依照古代建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形成拱圈,全部用捆绑式结扎在一起,整架桥没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工艺,具有华丽美与富丽美。

桥体朱红色,桥身上左右两边各嵌有五个狮子探头,一如桥面重压在狮子身上一般。狮子气守丹田,气冲脸皮,不敢松懈,以防桥木散架,狮子造型,神态逼真,憨厚可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232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