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北是卫前街,往南是东街。
此坊,纵观历史,人才辈出,诸多我后辈楷模。
此坊,学府书院,学子往来,孜孜不倦求学路。
那千年来,
三牧坊,群星荟萃。
曾有文臣,荣辱负重的北宋丞相许将,
曾有武将,击败宋江起义军的王师心,
曾有官运,何氏三兄弟皆是明朝官员。
数百年来,
三牧坊,书香坊巷。
正谊书院在此,凤池书院也在此。
此坊间,
少年郎,总是书生意气,带着雄心壮志。
三牧坊,亦称为太平坊。
北宋时,曾有一座寺叫太平寺,
香火旺盛,坊因寺得名,
它叫太平坊。
北宋丞相许将的故里曾在三牧坊。
自有科举制以来,
北宋时期(1063年),
许将成为福州地区第一位状元郎。
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后官居丞相。
在庙堂之远为官,以德执政,感化民风,
在庙堂之高为官,励精图治,深化改革。
王安石变法期间,图强国强兵,较为激进,
许将权衡利弊,细化考核,选拔人才,消除官员索贿现象。
宋辽边境冲突一战即发时,许将敢为人先。
他深入辽营,镇定自若,
他舌战群儒,晓以厉害,
他捍卫着北宋领土完整。
他,一名丞相,
未曾结党营私,
反对激进变法,
却因朋党之争而被贬官,
他,能忍辱负重,以天下为己任,顾全大局。
远离朝堂,回归故里。
那时,
故乡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凤池里是许将在三牧坊里的家,
朝政的斗争,看似风平浪静,却是暗潮汹涌。
当回到福州三牧坊,
他心里多了些许平静,
那个出走半生的少年不在,
但是那颗为民为天下的心,
依旧是初心。
也许,你曾漫步于福州的状元镜,
或者,你也曾漫步于东街三牧坊,
丞相许将曾走过那些路。
许将一生的步伐,
少年时,求学的步伐是轻快的,
年老时,为国担忧的步伐是沉重的。
一生横跨北宋南宋两朝的王师心,
亦曾住三牧坊。
王师心,你可能陌生,
但是说起宋江,你并不陌生。
一场农民起义,
将宋江与王师心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
在北宋末年,起义军此起彼伏,
北有宋江,南有方腊。
宋宣和三年1121年
宋江起义军在河朔地区,南征北战,
起义军队伍缺钱粮,率军南下。
时至张叔夜镇守海州,
起义军进入海州沭阳境内,
时任县尉的王师心率军伏击宋江起义军,
军民一心,断其后路,四面围攻,
宋江起义军伤亡惨重,
替天行道的事业付之东流。
而沭阳伏击战,成了王师心一生的亮点。
后王师心仕途顺,在福州任职。
在历史上,三牧坊留下王师心的足迹。
也许,
在北宋末年的乱世,
或在南宋初年的临时安定,
王师心漫步坊内,回首往事。
他的一生最荣耀的一战,
便是沭阳伏击战。
一人一举成名,一人一蹶不振。
一人是武将,一人是流寇,
在人生中选择了各自的角色,
在明朝正德年间,
太平坊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此坊内住有何氏三兄弟,
寒窗苦读,仕途顺遂,光耀门楣。
何显为知府,何岗为知州,何继周为知县。
世人惊叹何家的家族荣耀,
改坊名为三牧坊。
何为三牧,即为三位为官的人。
何为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何为牧:
居庙堂之高,心念百姓。
处江湖之远,心系百姓。
因何氏三兄弟的仕途荣耀,
福州城的老百姓深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十年寒窗苦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
可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人深知,
腹有诗书气自华,苦读圣贤书,可金榜题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途上,为君为社稷。
风起潮涌数百年,改朝换代上演着。
但三牧坊的文风依旧鼎盛,
于清代嘉庆道光两朝,
前有嘉庆一朝福建总督汪稼门在坊内创立书院,其名“圣功书院”。
后有道光一朝的盐道使吴荣光扩建“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
因兴教育,北宋丞相许将故宅“凤池里”被划入书院范围,
此时,凤池书院也应运而生。
从此,三牧坊有了两个书院。
坊东是凤池书院,坊西是正谊书院。
遥想,那些岁月,
三牧坊巷中,有一天桥,
天桥将正谊书院和凤池书院相连。
横跨于坊巷之上。
绿意盎然,紫藤花开。
白墙灰瓦,石拱门下。
微风徐来,踏步于青砖,
布衣学子,肩并肩求学。
后来的岁月,
凤池书院成了三牧坊中学,
三牧坊中学是福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想曾经,正谊书院的首任山长(书院的讲学者),
是来自华林坊的状元林鸿年,
冥冥之中,在历史的安排下,
正谊书院成了福建省图书馆藏书楼,
现如今是福州市东街口少年图书馆。
三牧坊的历史,
这里曾香烟袅袅,佛教信徒擦肩而过,
这里曾达官显贵,丞相尚书在此居家。
这里是书香坊巷,学子为功名而苦读。
也许,
三牧坊注定不凡。
因为坊有了历史,
于是坊有了灵魂,
前已言之,故元大都有50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将北城垣南移,缩其城之北五里,城区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二。据《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京城总纪》记载,当时只有23坊,城东部属大兴县,西部属宛平县:“五云坊、保大坊、南薰坊、澄清坊、皇华坊、贤良坊、明时坊、仁寿坊、思诚坊、明照坊、蓬莱坊、湛露坊、昭回坊、靖恭坊、金台坊、灵椿坊、教忠(坊)、居贤坊、寅宾坊、崇教坊,以上二十坊属大兴县。万宝坊、时雍坊、阜财坊、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鸣玉坊、太平坊、丰储坊、发祥坊、日中坊、西城坊、(积庆坊),以上十三坊属宛平县。”这些坊名和区划大多沿袭故元大都旧名、旧地。明成祖改建北京,将南城垣向外推展二里,城区经调整后计有28坊。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北京外城,其内划分8坊。由此明北京内外城计有36坊,规模更加扩大。据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嘉靖时中城计有9坊,其中皇城东有:南薰坊(今北京台基厂一带)、澄清坊(今北京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一带)、明照坊(今北京东四西大街南之报房胡同、大小鹁鸽胡同一带)、保大坊(今北京五四大街南北之翠花胡同、大小取灯胡同一带)、仁寿坊(今北京隆福寺、钱粮胡同一带)。皇城西有:时雍坊(今北京正阳门内西侧自西交民巷西至西单牛肉湾一带)、小时雍坊(今北京电报大楼北至灵境胡同一带)、安富坊(今北京西单甘石桥东北之酱坊胡同一带)、积庆坊(今北京西四红罗厂北至护国寺一带)。东城计有5坊,沿北京东城垣由南往北排列,依次为:明时坊(今北京崇文门内以东之船板胡同、盔甲厂胡同一带)、黄华坊(今北京朝阳门南小街东西之遂安伯胡同、芳嘉园胡同一带)、思城坊(今北京朝阳门南小街北之礼士胡同北至月芽胡同一带)、南居贤坊(今北京朝阳门北小街西侧板桥胡同、北新仓胡同一带)、北居贤坊(今北京东直门手帕胡同北至柏林寺一带)。西城计有7坊,沿北京西城垣由南向北排列,依次为:阜财坊(今北京宣武门象来街至西单甘石桥西南一带)、咸宜坊(今北京西单甘石桥西北至西四羊肉胡同一带)、鸣玉坊(今北京西四西北至新街口一带)、日中坊(今北京新街口至西直门桃园胡同一带)、金城坊(今北京阜成门大水车胡同至长途电话大楼一带)、河漕西坊(今北京白塔寺至西直门大街南一带)、朝天宫西坊(今北京阜城门宫门口至西直门北城角一带)。北城计有7坊,包括今北京地安门至德胜门、安定门地区:教忠坊(今北京张自忠路北至土儿胡同一带)、崇教坊(今北京交道口东大街至安定门顺城街一带)、昭回靖恭坊(今北京地安门东大街北之炒豆胡同至寿比胡同一带)、灵春坊(今北京鼓楼东之经厂胡同至安定门大街一带)、金台坊(今北京鼓楼至安定门西大街一带)、日忠坊(今北京后海南岸之官房胡同至德胜门大街一带)、发祥坊(今北京护国寺至正觉胡同一带)。明北京外城区属南城,计有8坊,包括今北京宣武区、崇文区大部分地区:正东坊(今北京正阳门外打磨厂至天坛东一带)、正西坊(今北京正阳门外廊房胡同至琉璃厂东一带)、正南坊(今北京先农坛至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崇北坊(今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南北一带)、崇南坊(今北京崇文门至左安门之间)、宣北坊(今北京琉璃厂至广安门一带)、宣南坊(今北京骡马市大街至右安门一带)、白纸坊(今北京广安门至右安门之间)。明朝统治者在各坊按居民多少设置若干铺。每铺立铺头,有火夫三五人,隶属总甲,专掌地方捕盗等事。如南薰坊有8铺,澄清坊有9铺,日忠坊有22铺等,每铺负责若干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