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大明永乐年间在此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
巨港
音译“巴邻旁”。印度尼西亚城市,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在岛的东南部,跨穆西河下游两岸。人口90.3万(1983)。公元七世纪是室利佛逝王国发祥地。有大型炼油厂,以油管连接穆西河流域各油田和占碑;还有化肥、橡胶、造船、陶瓷、纺织、机械和咖啡加工等工业。出口原油及油制品、橡胶、胡椒、茶叶、咖啡、藤条、松香和煤炭。特产菠萝和虾饼。刺绣、金银细工、木雕与象牙雕刻有名。交通发达,万吨海轮随潮入港,公路、铁路通省内外各地,为新加坡与雅加达的航空中转站。
哈佛大学曾经出版过一份明朝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明朝的疆域,除了我们熟悉的“两京十三布政司”之外,还有一块海外的飞地,现如今,此地应该归属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但在当时这里却被划为明朝的领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地图上孤悬海外的这一小块,就是颇有名气的“旧港宣慰司”。“宣慰司”,是明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一般设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当地的土官负责管理,比如在云南布政司,有曲靖宣慰司;在四川贵州一带,则有播州宣慰司。宣慰司的特点,就是明朝中央一般不派官员前去管理当地事务,而是给当地的贵族土司加封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但一般来说,这些宣慰司都设在明朝西南的领土上,这个远在东南亚的旧港,为什么也会设立宣慰司呢?
这事还要追溯到郑和下西洋之前,那时,爪哇国灭掉了三佛齐国,将其改名为“旧港”。由于局势混乱,加上旧港土地肥沃,十分富饶,“一季种谷,三季收稻”,不少华人就趁机在旧港安家了,其中,南海商人梁道明势力最大,被推举为当地“酋长”。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使节前往旧港,招抚梁道明,梁道明思乡心切,当即同意归顺明朝。他虽然回到了祖国,却担心手下的数千人群龙无首,于是,便让自己的副手施进卿继续管理旧港。从这时开始,旧港与明朝建立了联系。
好景不长,永乐五年,盘踞在旧港的另一支海盗势力,在头目陈祖义的带领下,准备秘密袭击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驻扎在旧港的施进卿窥探到了这个计划,立刻将此事报告给郑和。郑和得到情报,准备充分,一举击溃了陈祖义的海盗团伙。由于施进卿提供情报,居功甚伟,朱棣便下令在旧港设立了宣慰司机构,封施进卿为第一任旧港宣慰使。旧港这个地方,正式成为明朝的属地。明朝政府对旧港另眼相待,在藩属前来朝贡时,总是将旧港宣慰司单列出来,不把此地和其他东南亚小国放在一起。
施进卿死后,他的女儿施二姐继承其位置,被郑和册封为第二代旧港宣慰使。但到了正统年间,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国”又发兵攻打旧港。自从宣德年间,太监王景弘最后的下西洋活动之后,明朝朝廷已不再派大规模船队在东南亚游弋,自然管不到旧港的事,施二姐势单力孤,无力抵御,于是,旧港就成了满者伯夷国的属地。
旧港真正归属明朝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个旧港,从始至终就不能算明朝领土,因为《明史》曾明确记载,施进卿在被明朝封为宣慰使之后,“犹服属爪哇”,他既向明朝称臣,又向爪哇国称臣,一臣事二主,这样的旧港,如何能算作明朝领土呢?不过,明政府与旧港相距太远,无暇去追究这些事情,就好像后来的清朝时期,琉球国也同时向日本与清政府朝贡一样。两头讨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本来就是小国的常情。于是,旧港就这样维持着它尴尬的地位,直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应该是新加坡郑和时代的地名今日相对应的地方:
渤泥国——文莱
苏禄国——菲律(河蟹)宾苏禄群岛
占城国——越南南部
暹罗国——泰国
骠国——缅甸
爪哇国——印尼爪哇岛
旧港——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
鲁艾岛——印尼巴厘岛
莫干岛——新加坡
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
柯枝——印度的科钦
锡兰国——斯里兰卡
天方国——沙特阿(河蟹)拉伯
阿丹——也门的亚丁
木骨都束——索马(河蟹)里的摩加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