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门 今称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两界之间长953.5丈。该门为南唐都城和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旧有的城门,并定名为聚宝门。洪武十九年(1386)又重新建造。
通济门 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东至正阳门界,西至聚宝门界,两界之间长511丈。城门内西南片为热闹的商市区,东北片为戒备森严的皇宫区。建有内瓮城三座,内设瓮洞若干,门垣共四道。内瓮城的三座城门与京城的一座城门呈直线而设,皆为拱券砌筑。为南京京城十三座城门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该城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
正阳门 今称光华门,位于南京城南,与皇城正南的洪武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东至朝阳门界,西至通济门界,两界之间长908丈。因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属“火”属“阳”,主南方,故称“正阳”。该城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
朝阳门 今中山门南,位于南京城东,坐西向东。南至正阳门界,北至太平门界,两界之间长754丈5尺。因傍皇宫且朝东,故称朝阳。城门下设水关一座。原朝阳门于民国时期拆除,在其原址北面改建中山门。
太平门 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东至朝阳门界,西至后湖小门界,两界之间长845丈。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故取名“太平”。该城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
神策门 今称和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东至后湖小门界,西至金川门界,两界之间长995丈。这座城门的开筑,与附近守卫京城的驻扎部队 “神策卫”有关。洪武九年(1376)八月,置千户所驻守。现已建成和平门遗址公园。
金川门 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东至神策门界,西至钟阜门界,两界之间长735丈。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该城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
钟阜门 洪武初年称东门,洪武十一年(1378)改东门为钟阜门,取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而得名。位于南京城北,坐西向东。南至金川门界,北至仪凤门界,两界之间长514丈。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以前与仪凤门一道被堵塞。该城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
仪凤门 今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城北,坐东向西。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两界之间长580丈。该城门建于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涵闸二座。明成化元年(1465)与钟阜门一道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1659)后,清军总兵梁化凤复开仪凤门。该城门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2005年在其原址新筑城门一座,取名仍为仪凤门,形制已变。
定淮门 位于南京城西,坐东向西。南至清凉门界,北至仪凤门界,两界之间长1075丈。建造于洪武初年,由于临近城内的马鞍山,故名马鞍门。洪武七年(1374)将其改为定淮门,并置千户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淮门被堵塞。20世纪50年代,该城门拆除。
清凉门 位于南京城西,坐东向西。东至石城门界,西至定淮门界,两界之间长725丈。洪武六年(1374)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清凉门现已成为石头城公园南侧的重要景观。
石城门 位于今汉中门市民广场内,坐东向西。南至三山门界,北至清凉门界,两界之间长397丈。建有内瓮城一座,内瓮城的城门与石城门的城门呈直线而设,为拱券砌筑。该门现已成为汉中门市民广场的重要景观。
2、清代以来增筑的城门
草场门 位于明代清凉门与定淮门之间,今北京西路的西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交通运输的需要,在城西新开城门一座。因城门外临秦淮河码头,存放马料之草场,故取名草场门。抗战前夕,该城门关闭,于1946年重新开启。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现仅留城门名。
小北门 又称四扇门、四扇便门,位于明代神策门与金川门之间。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因金川门通小火车,为便利城北交通,故开辟此门,今钟阜桥西侧是其旧址。民国时期,曾一度被误称为钟阜门。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丰润门 民国后改称玄武门,位于今和平门与解放门之间。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中外宾客提供游览场所,遂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开辟了这座城门,“以通后湖(即玄武湖)”。这座城门的开辟,使被城墙阻隔的玄武湖,第一次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公园性质。现已成为玄武湖公园的西大门。
海陵门 位于仪风门与定淮门之间。1914年,由南京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先倡议和各界人士合议下,为开辟新的街市,繁荣下关码头岸线,“在仪风门以南新开城门一孔,称“海陵门”,单孔海陵门于1915年3月竣工。海陵门的开辟,对南京下关街市的形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因拓宽改筑城门,原单孔海陵门拆除。
挹江门 位于海陵门原址,经改筑后而成。自1927年下半年至1929年春,为迎奉孙中山先生灵榇通过南京城及南京城建所需,先后开筑了中山大道等48条主干道,其中将12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门外的陵园大道定为迎榇大道。同时,将海陵门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这是南京城门开筑三孔券门之始,具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现已成为南京主城区的北大门。
雨花门 位于今武定门与中华门之间。1935年5月,随着宁芜段铁路的竣工通车,《首都计划》中,拟将南京市内“小铁路”“与京粤路线相连”的设想,于1936年3月得到实施并建成城门。由当时南京市下水道工程处勘测设计,从中正街(即白下路)向南穿八府塘过淮清桥而跨秦淮河,傍白鹭洲,沿武定门内侧向南至门东石观音庙而抵城墙,辟城墙建城门一座(即雨花门)而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抗战前后,小铁路对因城墙封闭起来的南京城,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中山门 位于明代朝阳门原址,经改筑后而成。自1927年下半年至1929年春,为迎奉孙中山先生灵榇通过南京城及城建所需,先后开筑了中山大道等48条主干道,其中将12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门外的陵园大道定为迎榇大道。在这条大道与城墙交汇处的单孔朝阳门,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这是南京城门开筑三孔券门之始,具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现已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人南京主城区的东大门。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 分别位于中华门的东、西两侧。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中华门东、西两侧拆城开辟车道,增筑城门,是为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这两座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时被拆除。
新民门 位于明代钟阜门与金川门之间。1932年,在城墙打开豁口,因资金不足城门未建。1934夏,建成城门。保留至今。
武定门 位于中山门与雨花门之间。先开该段城墙,以利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34年夏,又因城防需要,修筑城门,因城内有武定桥而得名。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
汉中门 位于明代石城门(后改称汉西门)的北侧。1931年,因在汉中路最西端,临近汉西门北约三十米处拆城建门,以通新街口、中山东路,新开城门因汉中路而得名汉中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该城门的顶券,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拆除城门两壁及附近城墙。如今,仅存汉中门一名,成为这一带包括汉西门在内的统称。
中央门 位于和平门西侧。1930年,开始规划建子午路(即中央路)南起鼓楼广场,北至中央门,遂于1933年破墙开路以便利城北交通,后取名中央门。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
解放门 位于鸡鸣寺后山一段明代废弃城墙的东北端。1952年,在南京玄武门与太平门之间,鸡鸣寺后山东侧新开解放门。同时,重开明时后湖小门通玄武湖。这座城门的开辟,据说与当时防空疏散人口有关。
集庆门 又称“集庆通道”,位于南京城西,明代三山门与聚宝门之间。1990年8月,南京市政府为建设集庆路,拟打通小沙井46号右侧城墙,新建城门。由于南京城墙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改变南京城墙状况的任何行为都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方能实施。在原方案未能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重新设计方案。后来,拆除了该段约48米城墙,修建了集庆通道,遂后题名为集庆门。该工程于1991年12月25日竣工。
中央门地区是鼓楼、玄武、下关三区交界的地方,长途汽车总站位于此,人流、车流量大,为避免多头管理,便于统一指挥协调,南京设立了中央门综管办专门管理中央门地区,而中央门综管办归属下关区政府管理,所以,可以认为中央门属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