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古镇在什么地方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么?

田园诗人2023-04-14  24

震泽古镇江南水乡,想必大多数人都是了解的,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北方的游客们外出旅行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区,从北方的粗狂美来到这里找寻一下南方的细腻之美,因为南方的地理环境位置相对比较特殊,所以在我国是有着相当庞大的水乡古镇的范围的,但是因为旅游资源的丰富,一些水乡古镇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改变,变得商业气息相当厚重,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能够保持自己的秉性的古镇。

这个古镇的名字叫做震泽古镇,位置也是我们相当熟悉的苏州,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江区西南部,和浙江省属于邻居,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之为“吴头越尾”,来到这里真的是能够看到江南水乡的全部特征,震泽古镇依水而建,可以说是完全的依水而兴旺,有了这条河,横穿震泽古镇,可以看到岸边的白墙黑瓦,这也是典型的江南特色,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古代,感受到那一份独特的历史美。

据考证,这个古镇的历史是有2000多年了,这里也是曾经相当著名的丝绸之乡,虽以商贸为生,但是这里的江南特色也是相当充足的,相信很多人也是去过不少的古镇,但是如果来到了震泽古镇,那么一定会颠覆你对古镇的看法,因为震泽古镇几乎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和其他的古镇不一样的是,在节假日期间,这里的人也是很少,并不会出现其他古镇中的人山人海的状态。

不论你走过震泽古镇中的哪个地方,你能感受到的就是舒适,一种扎根于南方的舒适,震泽古镇能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家”的感觉,在古寨里面抬头就能看到慈云寺,不论你从哪个方向看过去,你都能看到慈云寺的塔顶,这也是小镇最独特的一点,来的朋友是一定要多角度地看一看这里的风景,品一品这里的人情。

白墙黑瓦,典型的南方水乡特色,抬眼望去,慈云寺倒映在河中,街边的老人三五聚集,聊着家常说着笑语,走到老人身边听一听,感觉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都变得慢了起来,自己也不受控制的走进了江南水乡的世界,变得慢了起来,一刹那回到古时候的繁华,真让人感到震撼啊!

长江下游另一有名的古泽薮震泽,又名具区、笠泽。它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二千四百二十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鄱阳湖由原来的第二上升为第一,太湖由原来的第三上升为第二)。 震泽与洞庭、彭蠡同是在燕山运动时形成的。古震泽地区在近万年前遭遇陨石大撞击,四周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中间断落下沉降为凹地,初步形成了震泽的原始湖盆,以后被海水浸淹成为一个大海湾。到第四纪冰后期,气候转暖,水量增多,河流搬运泥沙的作用日渐显著,长江和钱塘江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在河口地段堆积,逐渐形成了两大古河口沙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沙嘴相对伸展,终于使其间开旷的海岸封闭起来。从此,震泽开始与大海隔开,封淤成一个碟形的古泻湖。因此,古震泽是由构造运动和泻湖封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古震泽初形成时范围很大。根据历史及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它的北岸大致在常州经江阴至常熟一线,南达杭州湾北岸,东至昆山、金山一带,西临溧阳、宜兴、长兴的丘陵地区。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不断东伸,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原来相连的古泻湖逐渐淤积,形成介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太湖平原,也就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后来随着陆地的不断沉降,而沉降中心即在太湖及其周围地区,形成四面略高而中部低洼的盆地,接纳发源于茅山、天目山荆、苕二溪的来水,潴水成湖,并在与外海隔绝以后,转入湖水淡化过程,慢慢地形成为内陆淡水湖泊。

2.太湖的入海水道——三江

《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虽未明确三江所指,但其意已说明三江为震泽尾闾排泄 震泽地图

入海之道,这三条水道畅通了,震泽就不致有壅塞之害。后世学者如晋庾阐、顾夷及唐代张守节等,咸认为三江即指太湖下游入海的三条水道娄江、松江及东江。北支娄江即今浏河,经昆山、太仓到浏河口入海;中支松江即今吴淞江,近代又称苏州河,从吴江向东进入上海后入海;至于南支东江,早已淤塞,究在何处,成为千年来注疏家争论所在。近年来通过微地貌的调查和沉积物的分析,在今苏州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处发现太湖尾闾地带存在着三个显著的线型低砂地带向着太湖辐集,其中两个与吴淞江、浏河符合,另一个则由澄湖、白蚬湖及淀泖地区向着东南至海盐附近有一个低洼地带,比附近地面约低数十厘米至一米,根据这一地貌上的表现,显示了太湖尾闾东江的所在,系由淀泖湖区南流至海盐的芦沥浦(今平湖广陈以东)附近入海。 三江古代均为水量浩瀚的大江,尤以中支松江为最宽。据《松江旧志》称,唐时河口处宽二十里。宋时青浦县河段尚“面阔九里”②。当时太湖接受西部山区的来水,足以通过三江排入大海,故古代太湖平原很少泛滥。湖区面积远较目前为小,今太湖以东,以北诸湖荡大都不存在。据成书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太湖周三万六千顷”,汉制每顷当今七十亩,共折含二百五十二万亩,一千六百八十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今日太湖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3.三江的阻滞与太湖的变迁

唐宋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原来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也在海潮的倒灌下“向之欲东导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导于江者反南下”。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束狭,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发生泛滥,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泽化。不仅太湖本身水体面积扩大,并在其东、北部先后形成了大小零星的湖泊,今太湖以东的澄湖(旧作陈湖),传说为唐天宝六年(747年)陆地下陷而成,故一作沉湖⑤。淀山湖(又名薛淀湖)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郏侨的《水利书》,都是在东江湮没以后形成的。苏州与昆山之间的阳澄湖则与娄江的湮塞有关。这就是说,三江的淤塞与阻滞,使太湖的面积扩大,并在其尾闾一带出现了湖泊广布的局面。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州、平望间吴江长堤的修建,使吴淞江源受阻,流水不畅,以致下游日益淤塞①,水势“转于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经过不断冲蚀,使北支娄江至十三世纪末形成浏河。明永乐初(1403年),夏原吉“掣淞入浏”,以增加浏河水势,浏河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的“入海大道”③,郑和下西洋即多由浏河口入海。中支吴淞江淤塞更加严重了,到明天顺二年(1458年)另辟新道,形成了今日的苏州河,其故道则为今日残存的“虬江”。南支东江自被封塞后,最初其水经淀泖湖区改向东流,经今闵行以东,从闸港经下沙至新场以东入海;一部分从闸港折向北流注入吴淞江,成了吴淞江的支流。以后随着吴淞江故道的淤废而日益扩大,成为黄浦早期的雏形。明永乐元年(1403年),夏元吉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引淀泖之水,自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的古南跄口入吴淞口,而成今日黄浦江入海的河道。入清以来,浏河日益束狭淤浅,黄浦江不断扩大,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 《史记·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对于五湖,历来各家解释不一。有以五湖即指太湖,如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有以五湖乃指以太湖为主的湖群,如韦昭即以为:太湖边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他所指的这几个湖都在太湖东岸的湾口;另一说:“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为五”。其中除太湖东岸湾口的胥湖外,蠡湖(一名漕湖)在今无锡市南;洮湖即今金坛县南长荡湖;滆湖即今太湖西北、常州市西南的滆湖。郦道元《水经注》的五湖还包括射贵湖,又名芙蓉湖,在今常州、无锡、江阴之间,已于明宣德(1426—1435年)年间湮废。由此可见,古代所谓五湖最初可能系指太湖,后来泛指太湖湖群而言。 太湖自唐、宋三江日渐淤塞以后,每当洪水季节,常因排泄不畅而酿成洪涝灾害。据统计,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开始,有关“太湖溢”的记载即达三十一次,其间十一、十四、十五、十七世纪都在五次以上。1931年7月的一次大水,受淹农田达五百九十二万亩,损失极为严重。 解放以来,对太湖流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综合治理,兴建塘坝水库,增辟新的入湖水道,并在平原圩区拓浚河道,建设闸坝,发展机电排灌等,基本上做到了排、引、航运相结合,从而根本改变了过去水系紊乱、宣泄不畅的状况。太湖地区一千四百三十多万亩农田,粮食亩产一千二百多斤,总产量比解放前增加三倍多,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达七十亿斤,美丽富饶的太湖获得了新生。

震泽中学简介

学校名称 震泽中学

所在地区 江苏苏州

学校地址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街道庞杨路1750号

学校电话

自1923年建校以来,学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1979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004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7年学校整体迁址于松陵镇办学。现占地370亩,现有高中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合计2128人,专任教师250人。

震泽中学师资力量

学校铸就一支师德高、师风正、师能强的优质教师团队目前有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级名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16名,吴江区学科(学术)带头人32名,吴江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共127人具正高级职称的1人,副高级职称的125人。

震泽中学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内涵发展为基点,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特色培育为亮点,以文化引领为要点,实施优质特色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实现向现代化学术性高中的转型升级。围绕“活泼泼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办“杨嘉墀创新实验班”。根据“内源生发”、“牵特色而遍全校”的理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天文为龙头、以信息技术和智慧校园为两翼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拥有“晓庵天文”“育英太极”两个省级课程基地,拥有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育英科学院”,拥有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育英生涯学院”。

震泽中学获得荣誉

近百载薪火承继,江苏省震泽中学确立了“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办学理念,秉承“诚朴”校训,形成了“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校风,“谦爱务本,博雅持躬”的教风和“励志笃学,修德敦行”的学风,培育了“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震中精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成为区域内普通高中的“窗口学校”、“龙头学校”。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几十项省级综合性集体荣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188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