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糊卜,陕西韩城的地方特色小吃。起源于元代,以油旺、味美、价廉被誉为陕西关中四大名吃之一。
2、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五大”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一汤”为勾芡甜汁;“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
3、韩城羊肉臊子饸饹
韩城羊肉臊子饸饹是陕西韩城地区的传统名吃之一,可凉吃,放少许凉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粉餄餎,食时带有特异的香味。
搜狗问问
4、臊子馄饨
臊子馄饨是陕西韩城的特色面食,馄饨含有团圆美满之意。是韩城人过年过节、男婚女嫁、老人祝寿、孩子满月等场合招待亲朋厚友和贵宾的待客饭。
5、韩城风味芝麻烧饼
韩城风味芝麻烧饼,美味可口,闻名关中。饼呈圆形,主要用料是白面、食油、芝麻、调料。
6、韩城裤袋面
韩城裤袋面这种像腰带一样的面条,指的是关中地区民间传统风味吃“奤奤面”。这种面是用上等白粉、鸡蛋、菠菜、红萝卜及调味品精制而成的,因为面条有一寸宽,一尺长,所以有“面条像腰带”之说。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 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11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梁带村遗址、北营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 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好吃的有活络和湖卜,粉蒸肉 白荞面 羊肉糊卜 铁板烤肉 芝麻少摸 王三撅面 水井包子 砟子,小笼包,白蒸馍,油茶麻花,羊头肉饸洛等等,我了解得就这么多,韩城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吃。。到韩城旅游,如果不来吃一份现做的羊肉饸饹,就总是感觉对不起对不起自己的胃,对不起自己的嘴。因为,羊肉饸饹讲究现吃现做,韩城人好多喜欢吃“新面饸饹”即刚制作出来的饸饹,为的是吃起来忒“筋”、爽口,为了增加饸饹的“筋”度。本期韩城文化就为你介绍羊肉饸饹。
羊肉饸饹又称荞面饸饹,是陕西地区汉族传统名小吃,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
羊肉饸饹的制作方法一个是饸饹的的制作,另外一个就是汤的制作。制作好后,先将饸饹放在压制饸饹时的汤里烩(hui)热,然后,浇上提前制作好的羊肉汤,就可以了,也是一种速食食品吧。
先说饸饹的制作方法,它的制作方法讲究现吃现做,韩城人好多喜欢吃“新面饸饹”即刚制作出来的饸饹,为的是吃起来忒“筋”、爽口,为了增加饸饹的“筋”度,韩城人在压制饸饹的时候在荞麦面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沙蒿”面,故韩城饸饹与外地饸饹颜色、口味明显不同,据说,出了韩城就做不出韩城饸饹,可能由于韩城水土的关系……
饸饹制作时,一般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然后将饸饹床子(一种制作饸饹的特制工具)置于锅上,保证面由饸饹床子下来变成饸饹后就可顺利落入锅中,饸饹在沸腾的开水中只需要煮1-10秒钟即可食用了,神奇吧!从锅中捞出来后,还需要在冷的清水中涮去粘汁。
羊肉汤的制作方法也分几个程序,首先,是羊肉臊子的制作。制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个小块或小片,厚薄与大小,都大约像筷子头。用羊油,掺咸面酱,羊肉最后投入,边煎边搅,加适量精盐及调料粉。关中人把这样的烹饪方法叫做干“揽”。这个“揽”字应当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电脑汉字库里不会收这样生僻的汉字。《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也末收入。《辞海》有这个字,解释中有一义:“烤炙”。不过,权威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在烹调法一节中收入包括炝、焗、焐、渍以及琉璃、挂霜等四十五种烹饪方法,可谓洋洋大观,却竟然也没有这个“揽”。大概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烹饪方法。《西厢记》里倒有一句唱词提及。用这样的方法炮制的臊子,水分极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喷喷。关中人喜欢这样制作臊子。歧山臊子面也讲究干“揽”臊子,不过那做法不完全相同。
其次是制作酸辣臊子汤。须用压制饸饹的汤制作,不用开水,据说,若是用开水,那汤会变为黑色。用米醋。用以羊油炮制的油泼辣子的红油。再就是精盐。不用香油,据说是要保持原汁原味,也即是羊肉的味道。这样的酸辣汤,加上臊子,加上饸饹,再加点腌制的咸韭菜、炒制的葱花,便成为一碗羊肉臊子饸饹。
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