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的时候时差是7小时, 中国半夜11点多就是英国下午4点。
冬令时的时候时差是8小时,中国半夜11点多就是英国下午3点多。
1、中国和英国,夏季和冬季时差不一样的原因:
因为从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到10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全英国是实行夏令时(British SummerTime),钟表都向前拨快了一个小时,所以夏令时的时候,中国和英国就是时差7小时了。
2、地球会有时差的原因:
时差是由于地球是球体,不同径度上,太阳照到同一角度,如头顶的时间(中午12点)是各不同的。为了顾及日常生活习惯,又不能分得过于复杂,就将径度以15度范围划为同一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一小时。在乘飞机长途飞行中,就会产生时差问题。
3、天文学上的“时差”: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时刻差称为时差。产生的时差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为椭园,使得真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速度不均匀;同时,地球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倾角。由真太阳时求平太阳时,或由平太阳反求真太阳时,都需加时差改正。时差的定义可写作:
η=真太阳时-平太阳时
过去也有人把时差规定为平太阳地减真太阳时。时差η的数值与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无关,只与观测日期有关)。
时差每年有四次等于零,时间在4月16日、6月15日、9月1日和12月24日前后;有四次取极值(极大和极小),日期为:
日期2月12日左右5月15日左右7月26日左右11月3日左右
η m m m m
-14.4+3.8 -6.3 +16.4
中午:11~13点
早上:7~9点,中午:11~13点 下午:13~15点 晚上:19~21点。
更明确的划分可分为:早晨7-9点、上午9-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3-15点、傍晚15-17点、黄昏17-19点、晚上19-21点、深夜21-23点、子夜23-1点。
都是以现在24小时制北京时间计时,是全国的标准时刻划分。
24时制与十二时辰:
1、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2、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3、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又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晚上11点整是子时。
子时是从23点0分0秒到0点59分59秒为止。
亥时是从21点0分0秒到22点59分59秒为止。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分别是: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时辰制度:
1、二十四时辰制
宋之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按照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刚好是二十四时辰,和如今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2、十五时辰制
十五时辰制分别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3、百刻制
百刻制是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4、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后用五更来表示。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