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城楼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广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 东门城楼坐北朝南,占
地面积500平方米,高约17米,面宽20米,进深11米,由城门和谯楼两部分组成。城门以大块
石料作基,明砖砌墙。城门上为两层谯楼。楼内圆柱无斗拱,直接承支屋顶,巧妙异常。楼
外脊上龙吻兽饰、屋角飞檐凌空、气势宏伟。城楼采用重檐歇山顶式屋顶,穿斗式木构体系
,屋顶平缓、有举无折。此楼风格高古,端庄大方,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营造技术和独具匠心
的设计技巧。东楼初建时,为护城防卫之用,历代屡有修葺。楼内新增有柳州古城陈列、明
城沙盘模型和古炮台。因其气势宏伟、古朴大方,又滨临柳江,遥对灯台山,可索仙弈、驾
鹤之胜,是访古旅游和观赏柳州风光的好去处。
城楼常年对游客开放。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如带,碧波荡漾,群山倒立,桥影绰绰
,令人心旷神怡
新中国成立后,会产移交给龙城中学。
解放后政府曾5次拔款进行维修和修复,使其成为游览和观赏风光的好去处。
196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东门城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99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维修,基本上恢复了明代柳州“粤西声名文物之盛郡”的府城气象,并新增柳州古城陈列。
东门城楼气势宏伟、古朴大方,它滨临柳江,遥对灯台山,可观仙弈、驾鹤之胜,向来是仿古游览和观赏柳州风光的好去处。
明代柳州始筑砖城时,原城呈一椭圆形,既不同于北方筑城常见的方形,亦不同于江南的带状或块状平面布城形式,东楼正处于此椭圆城的轨迹上。
东门城现存砖砌墙体120余米,城墙通高7米,厚6米左右。
现今城墙、—垛口及女墙多为90年代维修时恢复的。
东门城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高约17米,面宽20米,进深11米,由城门和谯楼两部分组成。城门以大块石料作基,明砖砌墙。
门洞上方现存明代大书匾“东门”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
城门洞为砖券门,城墙南面檐墙城外一侧门洞高3.43米,宽3.36米,背面檐城内一侧门洞口高4.62米,宽4.02米,两洞口相连为通道,形成一圆洞,夏日凉风习习,附近居民皆喜来此乘凉,叫卖之小贩亦集中于此,颇为热闹。
城门为木棚厚板,上钉铁板,可防枪炮,有铁链关锁,民国十年以前,入夜后关城。 广西柳州市东门城楼俗称“东楼”、“东门楼”,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中段,北接罗池路东一巷,南临柳江,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东楼作为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历代屡有修葺。初建时,为护城之用,清咸丰年间曾遭火灾,光绪元年(1875年)由柳州一姓郭的名建筑师 (佚其名)重建。
民间得其作为奉祀关帝的地方,称“武帝阁”,有神像,亦有庙祝焚香洒扫,每逢年节,东门内外住户去楼上进香。
光绪年间,东门街喜做善事的谢有福,邀集乡绅商民聚资成立单刀会,定五月十三为会期,举行庙会,演戏饮酒,并购置几处房地产,收租作历年庙会之用。至日抗战争后,单刀会停办。
城下有戏台,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拆掉改建电话局机房大楼。民国36年,中共广西地下党将其作为编辑和印刷《广西日报》柳州版的地点。 城门上为两层谯楼。楼内园柱无斗拱,直接支承层顶。梁架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的混合构架,大梁为“九架梁”,出檐柱承托挑檐檩,无脊瓜柱,乃以花板承重传予“三架梁”,梁架上均有花虫鸟兽作装饰,古色古香。
顶楼以悬臂梁柱作平衡支架,结构巧妙异常。楼外脊上龙吻兽饰,屋角飞檐凌,、气势雄伟。
主楼的重楼檐下原悬挂有光绪六年邑贡生秦绳祖(字其武)所书的“出乎震”青底黑字横匾(文革时毁),与西门的“丽泽兑”匾额用典同出于《易经》,全楼俱油漆青色,寓东方属青之意。
正殿当中塑关云长像,神龛两旁塑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之立像,龛上悬底金字匾额一块,书“刀侔笔”。关公神龛两旁塑有佛像二尊。顶楼有二十八宿木雕神像,光绪三十年,楼上为电报局所用,雕像移至楼下头门,头门为勒马式门楼,香案旁泥塑人牵马颇为神骏。
由于东门城楼采用重檐歇山顶式屋顶,穿斗式木构体系,飞檐翘角,其翘角塑造之斑爪,精致厚重,故具有出檐浅、简单实用、古朴大方的特点和明清建筑稳重、严谨的风格,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营造技术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技巧。
此楼风格高古,庄重大方,为五个城楼之冠,富于南方古建筑的特点。1991年新增明城沙盘模型和古炮台。
柳州龙潭公园的东门是一个正常的出入口,可以用来进入和离开公园。柳州龙潭公园东门是可以进出的。柳州龙潭公园的东门位于天西路与和惠路交叉口路东。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