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也称“亚岁”,稳坐二十四节气的头把交椅,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代先民便采用“土圭法”测定出了冬至,也成为第一个被测定出来的节气。“冬至日”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夜渐短而昼渐长,太阳走在了回归的路上,春亦可期!
接下来,小编就带您一起在气象数据中邂逅河南的冬至节气。
一、“数九寒天” ,何时最冷?
冬至,凛冬将至,数九寒天从此开启!
“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就有,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但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为冬至过后,太阳开始北移,但地面散失的热量仍然比吸收的热量多,地面温度还在持续降低,所以,冬至所在的“一九二九”只是拉开了“冷”的帷幕。那么“数九寒天”,到底何时最冷?
1991-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平均气温是在“三九”期间达到“低谷”,“五九”开始有明显回暖迹象。这也正符合人们常说的“冷在三九”。
二、寒冬初见,南北冷暖大不同
冬至时节,寒冷初上,未达极盛!此时,河南大部虽已入冬,但冷的程度却大有不同。最冷是豫北的安阳、鹤壁、濮阳,平均气温已跌至破冰,不以羽绒服裹身都无法出行;而豫东南的驻马店、信阳、周口三地平均气温还在2.5℃-4.0℃之间,在河南堪称“暖”的代言。而焦作独自“暖”在豫西北,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和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焦作位于太行山东麓,冬季是西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越过太行山后下沉增温,这个现象也被称为“焚风效应”。
三、九九消寒,静待春风送暖
寒事欲无几,春归方有期!
“数九”从每年的冬至日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九”。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九九”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认为“数九”之后,便会春回日暖。
近些年,河南多地的入春步伐是越来越快了,如同火车提速一般,大部地区提前幅度都超过5天,像是新乡、信阳、平顶山等地的平均入春时间甚至提前了10天以上。最慢的三门峡、鹤壁入春提速时间也在1-5天之间。
正如《载敬堂集》记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虽然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入春也有早晚,但经历了“数九”寒冬之后,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
四、冬至与河南的不解之缘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而美食往往是一个节日最重要的仪式感,冬至吃什么?在我国北方,冬至到,吃水饺的习俗延续至今。而这个习俗也与我们河南有着不解之缘。
1951年1月12日。鹿邑县属于河南省,在有历史记录的气象资料中,河南最冷的一天出现在1951年1月12日,当天安阳出现了-21.7℃的极端最低气温,这个低温记录直到现在仍是河南之冠。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