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苏州,我们计划以平江路为中心,或是说作为此次短暂行程的开始,希望对苏州有个大致立体的了解。网订住宿于拙政园旁边的酒店(楼上楼下套间加客厅,家人三口住很舒适),去平江路实在方便。傍晚,炎热退去,晚风习习,平江路在眼前延伸……人潮褪去,如此安静。
路面狭窄悠长,这条 历史 悠久的小巷,据说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逃离城市高楼,踏着这里的长方石人字形路面漫步向前……身心都在彻底放松。
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描述的就是平江路中一条下着小雨的支巷。只是此时,没有丁香姑娘,只有眼前每个女人都向往的苏州旗袍。
这一条著名的 历史 老街,是如此熨帖人心。昏黄的夜色中,平江河依街潺潺蜿蜒向前……船家也收工回家。
一早起来,又情不自禁漫步这一条长长的老街,似乎在体味穿越旧时光的沉静与无华,走进逐渐喧闹起来的繁华当下。光阴中的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令人怦然心动。
坐船的游客不断,伴随着时远时近的吴侬软语 , 不,不是软语……应该是吴侬俚语,因为划船老人歌唱的声音分明苍老而嘶哑。地道的本土方言,得费老大的劲才能听懂。
这是苏州古城保存最长最完好的一条街区,并且保证了原住民正常生活状态。来到这里,你不但可以欣赏到旧时苏州的建筑样貌,还可以感觉到苏州人最接地气的日常生活状态。
老房子岁月斑驳,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清淡淡,高墙内都深藏了些什么呢?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许多神秘故事。
同治年间高中状元,后至兵部左侍郎的洪钧,与“秦淮河名妓”赛金花的浪漫故事就在此留下了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如今佳人香魂何在?我们只有在走街窜巷中拾英了。
这样的石拱桥在平江河上有很多,它巧妙的连接起了两边街区。当地人坐在桥上纳纳凉、聊聊天,那是生活的惬意。
据说早在伍子胥修建苏州城时,就是把平江河位于古城的轴心而考虑的。河流街道纵横交错,水陆并行。
平江河是全城桥梁最多、密度最高的地段,每一座桥都有一个 历史 的名字与传说,千百年来供人们茶余饭后闲聊消遣。
任意穿过一条横着的小街都会有意外的惊喜。文艺小清新们,那真是对此心仪万分了。
在属于太湖水系的平江路边吃一桌太湖三白,让湿润的湖风轻轻拂来,感觉整个人都爽心透了。 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中间那为白鱼,同行知秋说与四川的翘壳鱼差不多,我不以为然。我不是吃货,所以很少晒吃的。这盘菜味道清淡、鱼肉细嫩,具有浓郁的江南味道。再说来此旅行,姐吃的不是三白,吃的是一种感觉。
午后,蓝天白云之下,船家晃晃悠悠过来,那些绿竹探水之态,特别撩人……
长长的桨拖在水中,轻悄悄漾起水痕,向四周荡开……太婆那一身蓝花花也如此醒眼爽心。
正午乘船的游客少,那船家就把船贴着墙根慢悠悠的划,与青瓦白壁、蓝天翠柳相映,也是一道风景。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七八十年代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的说明文,那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对每一届的学子们都讲此文,几乎都可以背下来了。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我们匆匆从平江路出来急忙赶往拙政园。 傍晚,光线给力,只是园区18:00前就收园。仅一个多小时浏览,匆匆几片,聊以自慰。
这名震四方的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赫然的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楼台亭阁之间,隐藏了多少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啊。
典型的苏州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下。不能不让你的思绪飘飞到那遥远的盛唐时期。
据说,明代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买下这座私人宅地,聘了当地著名吴门画家设计,历时十多年建成,王献臣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而自嘲,自己就是一位拙者,故名园为“拙政园”。后来,园子几易其主,园名也换来换去,最终仍然定名拙政园。
这隐天蔽日中,荷花静静的相继开放,园内有许多极佳的观荷平台。我们在此处释放着燥热的心情,静享绿荫中荷花的美艳与芬芳。体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温情。
树上掉下来的一片轻叶,都可以荡起一圈涟渏……似乎也能闻见其声。
那水中,分明有小生灵在游动,水纹的折皱间,平生一种沁人心脾、深入肺腑的快意。
中学课文必背段落涌上心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应该是中学孩子们最初的建筑美学启蒙了。
夕阳晚照,建筑与植物媲美,令人惊艳。
18:00园区下班,我们被迫出园。接着抓紧时间打车去了传说中的山塘,正赶上山塘夕阳与月色争辉。
当年著名诗人白居易独具慧眼,在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与人间最繁华的姑苏之间凿河堆堤,筑通了一条七里山塘。诗人不仅因诗闻名,还因此政绩载入史册。
从此溪流潺潺,绿绕楼台,苏州人多了一条可以从容走进遥远年代的 历史 长廊,也多了一处可以纵情吟唱、休闲 娱乐 的文化殿堂。
大自然的美艳,穿越时空。山塘夕照,美得荡气回肠。难怪它可以惊动乾隆康熙驾临此地驻足,惹得伯虎秋香,于此两岸流连忘返。一声轻叹,七里山塘!
昆山奥灶面,苏州著名汤面之一,我们于山塘街头小店快意品之。深得俺意,故记一笔于此。
此为乾隆爷题字“山塘寻胜”,月色下散发着 历史 的味道。
历史 的漫漫长河中,多少才子佳人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现代之人也不例外,到苏州 旅游 之人,好象全涌这儿来了。
好一派山塘盛世的万千气象。我用自拍杆高高的举起手机,才能有此高机位拍摄优势。
河岸两边依次灯笼亮起,灯火与星光相映,木船与拱桥相映,一起在河水里轻轻地荡漾。这滚滚红尘中的苏州,实在是一幅姑苏繁华图卷。特录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一诗于此: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当地人一再告诫我们20:00后进山塘最有意思,原来如此这般。哪里能够兴尽,只是一天的劳累,只能疲惫而归。前面七里之外是著名的胜景虎丘,只待下次前往了。
这一天的白天不小心被误导去了苏州的盘门景区,尽管“盘门三景”瑞光塔、吴门桥和盘门城楼几景也是闻名天下,至今仍然不失春秋大气、巍然雄峙,其 历史 文化内涵深厚,但是被安排被催赶被约束的感觉实在令人不爽。放上三图以此为证。
傍晚,我们又来到了平江路,在习习晚风中,慢进晚餐。
古人的诗泛上心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在平江路,还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人,一方台,一转身;一个人,一句话,一段情。这就是平江路上昆曲名人吕成芳。走进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你就会度过轻松温润的一段时光。
57岁的吕成芳老师,是平江路上著名的草根昆曲表演艺术家,她擅于把昆曲以清口的方式传播。观众可以一边欣赏演唱,一边对照剧本,方便对昆曲的理解与传播。
舞台上,吕成芳老师裙袂飘逸、水袖翩翩……两三个小时的演唱,妙趣横生,你一点不觉得困倦。
在对《牡丹亭》折子戏的演绎之中,有 历史 戏说、有民俗调侃、有器乐讲析、有戏曲技巧演绎,还有与观众的精彩互动,在欢乐中潜移默化的推广着昆曲艺术,尤其是影响着年轻的一代。
她每天都有演出,而且都是这样一丝不苟。用吕成芳自己的话说:“一年365天,我有360天都在演出。”尽管此时天气炎热、嗓音疲惫,但她总是力求尽善尽美。面对这样一位对昆曲艺术执着的传播者,我在陶醉的享受中,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下次来苏州,必再次听之。
演出结束时,我与悠急切的上台,买下了有关她的文字与故事一书,并留下了她的墨宝为念。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与石天冬在其餐馆“食荤者”中偶遇,这家店在现实中就位于平江路的这里。听完昆曲回酒店路过,夜色中剧中情景若隐若现。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缩影,它在延续着唐宋以来城坊格局的同时,并仍然保持着现实 社会 中的活力。拙政园如此,七里山塘也是如此。希望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炊烟书香与未来时光共存。
待续:江南行2 感谢朋友们一直支持我!鼓励我!
一直以来,江南都是一个让我迷醉的意境,因那深深浅浅的雨,那千回百转的水,那白墙黑瓦的房,还有那温婉明媚的江南女子,于烟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那青石板路的巷。
与苏州的记忆,似乎该从3年前在台湾认识的那个苏大的女孩开始。
她是一个学建筑的女孩,在台湾的半年,手绘了台湾各地的古老建筑,还和好友一起编了一本台湾建筑的小册子,插图是她绘,文字是她的好友书。那时候我还是个混沌的毛头小子,但是被她的热情感动到,于是觉得苏州该是怎样美的一个地方,苏大又该是怎样有文化底蕴的一所学校,能够培养出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孩子。
于是苏州一直是心里的一个水晶一样的梦,然而碌碌3年,却从没去圆。一是从未有过一个人的旅行,对未知的孤单有着天然的恐惧;一是总想等自己的心澄澈透明,想以一颗虔诚的心去体验,去感悟。其实这些不过是逃避的借口,应该勇敢地出发,勇敢地体验未曾经历的生活。
所以我就一个人,于一个午睡醒来阳光正好的下午,背起书包踏上了去途。
才下火车,苏州便惊艳了我。
木结构的苏州站透漏着温馨和古朴的气息。站前是苏州的护城河,护城河中横卧着《平江图》的浮雕石碑,隔着河,是古韵十足的平门段古城墙,城墙内便是姑苏古城了。夜幕下,城墙的光影厚重而深沉,无声地诉说着苏州的历史与文化。更不必说,站前广场上还有8位先贤的雕像。苏州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从火车站可以一瞥了。
我本来还有一些犹豫和害怕的,此刻心情已经变得明快和澄澈了。
坐上公交车(坐车的一块钱是朝旁边的一个帅哥讨来的)到订的青旅——大露台青年旅社,因着轻快的心情,便和前台的小姑娘调侃了起来。
她,身份证给我看一下。顺口,什么房型?
我,我看一下,好像是榻榻米大床房。
她,一个人么?笑着。
我,嗯,怎么了,两个人才能入住么?一脸坏笑。
她,没有没有,我以为你还会有朋友过来。笑起来很阳光,但是有点调皮呢。
我佯装悲伤地叹了口气,看到她的同伴给她带了一杯炒酸奶,她正打算用手去夹,于是叮嘱她吃完不要忘了舔舔手指。
很奇怪在走廊里遇到的几乎都是女生,怀着一丝忐忑打开了我的房间,于是我明白为什么那小姑娘笑得调皮了。
嗯,很棒,花花绿绿没什么不好。我想。
大露台青旅吸引我的,不是它好看的床罩,而是它的大露台。
登上3楼的大露台,姑苏古城的夜色,可以尽收眼底。
初春的风吹着有些浅浅的凉意,还不是大露台的季节,台上空无一人。我踩着木制的地板叽叽呀呀的绕圈,看那些藤椅和躺椅,看那外面的苏州城沉睡的慵懒,能想象如果是一个夏天的夜晚,看过拙政园的荷花,吃过一顿烧烤,呼朋引伴地来到这大露台上,或坐或躺,吹着横亘千年的苏州城夏夜的凉风,听着活过了几万个世纪的蚊子在耳边嗡嗡,谈一些无聊的话,喝一些清凉的酒,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
出门沿着平江路慢慢地走,路上也是行人寥寥。大概是因为还没有到周末吧,缺少了游人的平江路倒是有些清冷。好多店铺都已经打烊了,有的甚至都没有开。踩着青石板路,遥遥地望见伏羲会馆,写着“昆曲,评弹,古琴,茶”,我本不敢附庸风雅的,但是想起听水姐姐讲她和友人一起听昆曲,想起她记过的喫茶去,心里总有一种向往,想要走近了好好看一看。
表演应该是散场不久,店里已无游客,坐在桌边的是一位着戏装的女子(或是男子?看不出),演出的妆容还没有卸下,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我在窗外看了一会,心想如果能和这样的艺术家沟通一下倒也是一件幸事,然而对昆曲评弹古琴茶样样都一窍不通的我,怕是惊扰了人家的梦,思酌再三,只好悄悄地走了。
后来查了一下伏羲会馆,那位女子应该就是吕成芳老师吧。
第二天清早,出门之前,又上了一次大露台,想看看古城的白天。
然而白天的古城并没有什么好看的,破落的黑墙白瓦写满了生活的沧桑,空中飞舞着凌乱的电线也无法构图,只有一群鸽子飞来飞去,如果不是远处的一颗绿柳,我倒以为现在是秋天。
在大露台上遇到一个养花的少年,正在松土浇水,想到昨晚看到的“花心农夫”,很喜欢这个词,送给他。
图便宜被一个旅行社诱惑,于是开始了坑爹的一天。说是全部自己逛,旅行社只把我们送进景点,不催时间,自己逛完再来找他们,再带去下一个景点。
先把我送进了狮子林。
怎么说呢,狮子林没有让我惊喜,虽然我在这里逛了一整个上午,走遍了园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假山,每一条小道。或许是因为对山石没有研究的我,实在看不懂那样的假山有什么乐趣,又或者对于现代人来讲,轻而易举就可以走遍名山大川,实在不需要假山来提供赏山的乐趣。对于造园的艺术,移步换景也好,曲径通幽也罢,总也体会不深,不敢在这里逞秀。
其实相比于拍景,我更喜欢拍人。
这个红衣女孩在摆pose,她的女伴隔着水给她拍照。我觉得很美,一袭红裙在这个灰色的园子里,非常的出彩,于是禁不住在旁边偷拍了一张。只是姑娘啊,你把手机握手里也好啊,挂在脖子里不太好吧,总感觉像是旅行团里的老大妈。
狮子林里没什么花,只在一角遇到了这枝桃花。
逛完狮子林,去吃苏州的朋友希哥给我推荐的“朱鸿兴”。
点了一碗经典的苏式焖肉面,端上来的时候把我惊呆了。想起来了在交大一餐吃过的那碗“大肉面”,怪不得大家都说“一餐”叫“一(yi四声)餐”,因为只会在这里吃一顿。
然而事实证明肉是不可貌相的。
非常爽滑细腻的口感,肉质细嫩,油而不腻,含在口里会化掉,筷子会夹不起来的酥软,不管是肥肉还是瘦肉,甚至是外面的那层皮,都是不需要用到牙齿的。吃完唇齿留香,会觉得这样的一块肉,该是经历了怎样复杂的调味与蒸煮,然而它的颜色又是最本真的肉色。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话说,这种对食材近乎偏执的对本质色香味的保留,该是南方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了。
至于清汤细面的口感,却被我忽略掉了,现在想来,依稀记得那面倒是很筋道的。
吃完面,依着旅行社的安排,去坐游船。导游是个东北人,大嗓门,一路上聒聒噪噪,荤段子不断,听着有趣却着实影响人赏风景的心情。虽然风景没赏好,却结识了同行的小伙伴赵宁——一个来自上外的很帅气的男生。他也是一个人出来玩的,也报了这个坑爹的旅行社,我俩一拍即合,于是晚上约着住在了同一个青旅里。
游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的一段缓缓行驶,两岸风景如画。想起古人有很多水边送别的诗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开心的送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是豪气的送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真挚的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悲伤的送别。这水呀,流淌千年,滋润的不仅是一方土地,更是千万文人墨客的真心。
河边沿岸种了很多树,除了柳树,另一种是香樟。据导游说,以前的苏州人,生了儿子要在门前种一棵梧桐,取“凤栖梧”之意,寓意将来能做大官。生了女儿则要种一棵香樟,媒婆会通过看树的年龄来计算这家女儿的年龄,等到年龄合适了,就会过来说媒。女儿出嫁的时候,香樟树要砍掉给女儿打两口箱子做嫁妆。听起来也是蛮有趣的。
河边有很多人家,看到有些人在河边洗衣服,想起古代的浣纱女,据说西施就是在河边浣纱的时候,倒影映到了水里,水里的鱼儿看的沉迷,忘记了游水,于是有了“沉鱼”的传说。吴国灭后,西施的去向不明,我更喜欢民间的说法: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多么美的画面。
河边的房子,向河的一侧开着窗的,称为“枕河人家”。有古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坐完游船,被坑爹的旅行社拉去购物。第一站——丝绸博物馆。
写出来倒不是因为对丝绸多么感兴趣,而是想起了小时候养蚕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朝朋友要了一张蚕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蚕卵,透光可以看见里面黑色的小蚕安静的卧着,等待春天的温暖将它们唤醒。然后春天到了,桑树绽出了新叶,这些可爱的小生命钻了出来,一个个细小如同蚂蚁的胡须,都不知道有没有眼睛,黑色的头拖着白色的身子,在新采的桑叶上缓缓蠕动。哦对,这桑叶还是我爬了挺高的树采下来的。看他们忙忙碌碌地蠕动了一天,桑叶也不过是边缘少了一点点,那感觉真有点泄气,怎么这么慢啊,你多吃点,赶紧长大。
有时候等不及,会用小盒把它们带到学校里,上课偷偷地从书桌里拿出来看,它们仍然是悄无声息地啃着叶子,一点也不着急长大。
可慢慢地有一天,它们长大了,一个小盒已经不能盛下它们,于是换成了大的文具盒,再后来换成了大的鞋盒。它们吃桑叶开始吃的多了,下课后去爬树,要采够一大包才够它们吃两天。它们也不文雅了,吃的时候开始发出沙沙的声响,没法带到学校里去了。有时候捏起一只细细端详,会觉得长大了怎么这么丑,一点都没有小时候的可爱。
再后来,它们有的不吃桑叶了。找个鞋盒的角落,或者桑树枝的枝丫间,准备吐丝结茧了。有的蚕宝宝傲气,爱清静,一个人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安心织自己的茧,不和其他蚕宝宝做邻居。有的蚕宝宝比较调皮,非要把自己的茧和别人的连在一起,紧挨着别人筑自己的巢。也有的蚕宝宝,还没有长大呢,就和别的蚕宝宝眉来眼去出双入对,最后两个共筑爱巢,结了一个双宫茧,生亦同衾死亦同穴。也有些蚕宝宝不走寻常路,别人的茧都是白的,它非要结个黄色的给你看看,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却没有见到白的和黄的一起结一个双宫茧,那该是怎样的一个茧,一半白一半黄?还是黄白缠在一起呢?
茧结成之后,我把所有的茧收在纸盒里,接下来就等他们破茧而出,化蛹为蝶(蛾)了。
我没有剖开过蚕茧,因为那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被剖开了茧的蚕蛹是无法化蝶的,没有茧的保护它的生命非常的脆弱。也因为这段养过蚕的经历,我不吃蚕蛹,因为知道那曾是自己亲手养过的小生命,那些蛹都是未化的蝶,我能感到一个生命未能完成轮回的悲伤。
再过段时日,那些蛹就要破茧而出了。它们会把茧咬一个小口,然后用力的往外钻,在这个过程中挤压它们的身体和翅膀,这会让它们成熟起来。刚钻出来的蚕蛾,翅膀还是皱的。但是是非常萌的,乌黑发亮的小眼睛,羽状的触角(好像只有公蛾才有),短腿拖着一个大大的肚子(母蛾才有),到处爬来爬去,探寻着空气中的荷尔蒙和爱情。
被蚕蛾们咬过的茧一般就不能用来缫丝了,因为丝被它们咬断了。所以工厂里缫丝都是用含蛹的茧,水煮过后用机器抽丝,这又是一件比较残忍的事情。
再后来,蚕蛾们互相配对,母蛾会在纸上留下很多的蚕卵,这就是蚕纸,到这里它们的生命就结束了。等到明年的春天,这些蚕卵又会孵化出小蚕,开始新的生命的轮回。
逛完丝绸博物馆,又拉去了珍珠博物馆买珍珠。我和赵宁更是没怎么逛,就在车里等着他们逛完赶紧走,去定园。
定园,相传是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的私宅,但并无依据,现在的定园是在原来的定园遗址上修建的,并不是古园。说来说去,只是说,就是个坑。
但是园内的人造风景还是不错的。
定园里有个花神庙,可以求姻缘。于是花5块钱求了个签,拿着签去求解释的时候:
家哪里的?苏州普通话,我差点没听懂。
河南,我老实回答。
今年几岁?
我算一算,嗯,24.
有没有女朋友?
没有。
花30块钱去请柱香吧,请完我告诉你怎么找女朋友。
我擦,你大爷。老子要是想找女朋友,还需要你教我怎么找吗。
果断拒绝。
然后又被拉去了盘门景区。
盘门还是挺漂亮的,但是给的时间太少了,本来定园就没怎么逛,盘门更没怎么逛,几十分钟就出来了。虽然风景很美,但是心情莫名地焦躁。
发誓从此以后,拒绝任何跟团游,一定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要慢慢看,慢慢体会。
晚上,去金鸡湖坐游船。这是希哥推荐给我的,说是非常的漂亮,一定要去看。
金鸡湖的游船,是一定要晚上坐才好看的。吹着苏州夜晚清凉的风,荡漾在水面上,看左手边马蹄形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不断变换着斑斓的颜色,右手边高大的摩天轮闪着白色柔和的光。虽然知道这光与影的技术全是人造的,但是实在太美,手机拍照根本停不下来。
正在陶醉呢,坐在另一侧的一个妹子过来说:帅哥,能不能让我在这个位置拍张照?
可以啊,你坐这慢慢拍。
无事做就看妹子拍的照片,这一看吓了一跳。不管是构图、光线、角度和修片,都比我拍的强了百倍。我自以为我手机拍照还算是可以的了,看了这个女孩拍的照片才知道山外有山。赶紧恭维几句,趁着妹子开心提出加一下微信分享分享照片。(不不不我不是在教你们搭讪的套路,我是真的觉得照片很美。认真脸)
就这样认识了雅璇,一个很会拍照的,喜欢花花草草的女孩子。
哦对,还有一个大叔。这个大叔是出了地铁之后向我和赵宁问路的,也是去金鸡湖坐游船。问了路之后就一直跟着我们。大叔好像很high,路上说话不断,又和我们这些小青年套近乎,给人的感觉很不稳重不靠谱,所以我基本不怎么理他,都是赵宁在和他说话。坐完游船之后又和我们一起逛文化艺术中心,又一起坐地铁,还要和我们一起去平江路吃小吃。我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奔过:大叔您这个年纪了,和我们这些小青年混什么呀。还好赵宁提出去苏大逛一逛,这大叔才没能一直跟着我们。
和赵宁一起去平江路吃小吃。吃到一家好吃到哭的手撕面包:
关键是价格真的很实惠,偌大的一个面包只要6元。
平江路上还有一家卖花的小店,店名叫“花无缺”:
还有一家文创书店,“猫的天空之城”:
很喜欢这家店,因为在这家店里看到了我一直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一段话:
我开始喜欢,独处在我看来并不是非得一个人,而是精神世界上的独处。我要么看书,要么写字,要么看喜欢的电影,做饭,居然从没空闲的时候。如果我要和别人说话,我会认真听,好好说,觉得没必要表达的时候,我会闭嘴。后来渐渐不再需要在人群里取暖了,觉得自己身上也有光芒。年轻的时候人总不喜欢说不字,因为总觉得不字很扫兴,也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可以承受而被别人说玩不起则是最大的侮辱。
盗草人
于上海
1
平江路入口,有碑亭,内有石刻《平江图》,为宋代苏州地图,上有山丘、城墙、名塔、河水等,中东半城主干道,即今平江路也。
站在路口,但见石路逶迤,房舍庄严,树木蓊郁,石桥古朴。
有老妪坐于河边树下,银发,深蓝碎花衣裤,左手拿了半袋子蚕豆,半天拣一个,放嘴里,慢慢咀嚼,仿佛要将整个下午时光拿来细细品尝一番。偶尔抬眼,看看前面,然后再低头,去取下一粒蚕豆。她身子瘦小,面带沧桑,宛如老平江的缩影,苍然,恬淡,深邃,静默。
我初次感受到来自老来的一种笃定态度,世间一切,于她都是过往,不纠结,不抱怨,坦然无羁,廓然大公。
在北地,很少有老人如此安静,且独坐。据说老来多寂寞,所以他们多聚集,喜结伴成群成堆,仿佛是要为自己积攒更多力量,来应付逐渐短缩的光阴,故去的恐惧。
有年轻人,骑一辆电动车,无声滑过,至不远处,“当”地响一声。她连眼皮都没动一下。陡然觉了几分万事安逸,气定神闲,俨然面前的景物风致。
绿水深流,岸边苔痕沉积,绿植连绵。时间极具张狂,再狠再无情,在苏州、在平江路、在平江路老妪面前,都要败下阵来。
三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靠在岸边画画,雪白的画纸上,小桥初现,流水弯弯,一个人正走进画里。
一株石榴在他们身后,绽出红艳艳的小瓣,惊艳的很。
2
平江路多店铺。店内食品、用品、各色小件,应接不暇。
一坪的海岸线,卖的是牛皮纸本子,牛皮纸信封、明信片,一恍惚,鼻息里便有几分遥远记忆里的木香。
明信片图案装帧极尽其简,似早年自制的贺卡。本子封皮亦是早年的图画,掀开,简单的绿格子,人一下子跌回到旧年。
旧年还是少年人,穿布衣、吃粗粮,睡土炕,喜欢炫耀自己的短处,描一朵花,画一条河,都是一片心意。
前段翻出一张,是侄子给M的,将白纸折叠,封面描素花,掀开,是彩铅画一只直立的老虎(上一个寅年),眉心一个大大的王字,脚底单瓣梅花数朵,上写:送给弟弟,祝节日快乐。封底用蓝铅画几条曲线。童年涂丫,简单,真实,美好,难忘。
比起来,眼前牛皮纸上,明显地有人工做作的痕迹,虽极力朴素,怀旧,到底多了几分虚假。
如今年月,假的,亦是好的。太多的欺瞒让人开始喜欢表面这点难得的、短暂的好。
过去,现在,回忆,真实,此岸,彼岸,闪回间,一些陌生而熟悉的东西,在时间中,缓慢地流过。
购本子明信片各数,有寄出去的愿望,提笔,难为。前思后想,未寄出一张。世间事,坦荡的少,纠结的多,沉默,最好。
踱出门去,又去看河,一条弯弯的小蛇,正在水边,看了半天,它亦不动,疑是死了。对面小铺卖烟人,看我们盯了好久,亦过来看,说,是黄蟮哦。恍然。他倒不耻笑我们的无知,却说,这东西在苏州多的很,将它们吃了。都笑了。
又去桃叶铺吃双皮奶,鸡爪。小铺里木窗敞开,流水安逸。
对望,一木门紧闭,上有一联:嘉木堂前花前树,彼岸楼外又一春。
3
看《苏州情书》,一情节颇是向往:前来平江客栈的客人,都可在本子上写段小故事,于是,客人均可读到一本情节各异,文笔不匀,情绪不一,却最真最实的小说,仿佛面前的姑苏,两千五百年的新旧、分合,今时今日,一读再读,爱不释手。
据说客栈陈设布置,均仿传统民居,回廊小苑,木梁顶瓦,清幽静雅,古色古香,极具韵味。
隔岸观望了几回,后近走,却又被一家旗袍店吸引。
在平江路,人随水流,心念漂移,冥冥的吸力,总要将你引到别途。
进店,各色旗袍,长短不拘,薄厚不一。姑苏盛产丝稠,早年,北地人结婚,以得一块丝绸被面为荣。而穿件丝绸衣服,更是绮丽之梦。年尚青时,穿过一件半袖衫子,淡兰色,上有两枝染花,当时极爱,洗过,缩成一团不说,竟裂了口子,只得压了箱底。后每每思及,都有可惜之意。或人于他物间,亦是有缘源的吧,长长短短,都命定了。
是初次见到香云纱,稍硬,触之爽凉,偏深色,未及上身,恍惚眼见深门大院的`女子,正逶逶而出,那时,水色荡漾,从她身上的旗袍,一直沿展到河里。水边,惊了那洗菜的人。
世上女子,不爱旗袍的少。世上男子呢?
《花样年华》,旗袍美到极致。或许不是旗袍,是人,是情,是来自水乡的旖旎,是欲罢不能,是无法得尝拥有,是永生的遗憾……所有美丽的,悲伤的,无奈的,终是归结到旗袍的美上。丝稠径纬之间的交错,织成印戳般的图案,被时间磨损掉,褪色,乃至破旧。人跟人的情意,在时间中,变成某种信仰。“花啊,想开就开,想不开,难道就不开了吗?你明明不想开,可还是开了,因为不开比开还要累。”
4
晚间,平江路上有弹吉它的青年,站在话筒前,规矩地唱《花房姑娘》,很老的歌,唱出了稚气,亦是勇气吧。一曲罢,有姑娘递水过去,眼底藏了截柔情。年轻的好,便是这样吧,无遮挡地表达,无掩藏的爱。
晚上出来的,多本地人,穿着随便,牵一条犬,大小不一。那犬在家里关久了,在路上跑将起来,原本是主人牵的,倒换了它牵着主人跑了。两下里,都气喘吁吁,亦是辛苦啊。
向前走了一段,对岸人家收音机里,放评弹小段,那声音,腔调,极具韵味,让夜无端地空旷起来。听不懂,后来听到《蝶恋花》,才懂了一二。
回来,便商量,放肆听一回评弹,再不要隐隐绰绰。
当然要选平江路。
每到苏州,总要花半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平江路上走一走,仿佛某种仪式,似交代或安慰。二千五百年岁的老城,值得信任和托付。冥冥中,上天替我及家人,与苏州定缘。断续来去,都选择住在平江路附近,试图靠近苏州的心。
张家巷,有苏州评弹会馆。隔日,冒雨赴,方知正在修缮中。降红大门,虽未闭,却不能入。隔着雨帘,痴望了几回。
后转伏羲会馆,人不多,均来往无息,走动无声。点一壶茶,听一曲《赏中秋》。
从“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一直听到“一年几见当头月,但愿得是花常好。”
故事结局,众人皆知,其中婉转之态,虽知却要重温。仿佛日常生活,重复且重复,滋味不滋味。还是“君王原是个薄情郎,倒不如嫁一个风流子,朝欢暮乐度时光,紫薇花相对紫薇郎”来得直爽痛快。
5
雨中平江路,走一回,有一回的趣味。雨使街道明晰,粉墙黛瓦,雕花木窗,分分明明,连走过来的人,都眉目清楚,仿佛红尘降低,天地阔绰,清气逼人,留恋态度更浓更郁。
红石榴,广玉兰,石槽里的莲,开得热闹。
街上叫卖白兰花,那香,窜到心肺,让你永生难忘。颜色越淡的花,香味越浓。
苏眉说,刚摘得白兰花,包到帕子间,回家放在水里,可保鲜,不使其变色,失味。
微信上,倒见过她将花瓣放在茶杯里,幽香扑面,似它,亦似她。
认识苏眉六七载,只在文字中淡淡交往,我喜欢那股淡味,有绵长之谊。仿佛花与其香。淡到极致,也浓到极致。想来她亦如此,才有这长长久久的相伴。
我吃了她点的苋菜、银鱼、藕、诸食,清爽得像被外面的雨洗过,味道却醇厚悠长。是她最喜的,点了给我尝,我见亦喜。
饭后去初见书房,推窗,窗外大雨,相视而笑。我们都是喜雨的。
大雨滑过瓦棱,有泠泠的波光,波光里,都是旧年故事的余味。但见瓦棱叠了瓦棱,也是旧年的气息。雨又敲到芭蕉叶上,叭叭叭,竟是现世的钟声。
在平江路,随处可感受新与旧的情怀。
苏眉说,她爱煞了苏州的慢,爱煞眼下冷暖交替的生活。
她散发着满满的苏州气息,沉静,知性,温宛,典雅,慵懒,所有这些,均是他地之人,所羡慕和渴求的。
雨一直未停,书房光线渐暗,黄色灯光照见那些书脊,上面的字,日渐模糊。
咖啡的香味渐浓。她的白衫子上,罩着玄色光华。
诗里说,世间所有的相见,都是久别重逢。
老去之时,在此发呆,惆怅,像明知是梦,还要去信的天真,也只有平江路,能给我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