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寺古庙
中寺原名“云龙庵”,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中寺村谭家湾组,曾经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损毁,庙中有道光十二年碑载:“永三甲云龙庵建自明朝”,前殿、中殿石栏右边刊载的古诗:“漫道规模壮大观,明时肇进又重刊,此中具有清闲处,如抚悠琴月下谈。”,《遵义府志》载云龙庵在城北八十里永安山,又名中寺。中寺云龙庵建于明末,完善于清初。解放后,用作学校、乡政府、公社、医院等,未能妥善保护。1978年起,机关单位相继迁出,寺内无人居住。1976年建陶罐厂,加剧了寺庙损坏。现在仅存遗址。
中寺庙宇选在山间盆地山峦环抱的前坡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壮观,早年前周围古树参天,灌木丛生,修竹茂密,隔远相望,寺前绿竹如海,至今仍有百年古杉屹立不倒。寺后苍山耸立,古刹掩隐在一片绿波之中,环境甚是清幽。
庙宇正面的石梯位于现中寺小学对面山脚下,一条4米宽的石梯72级逶迤而上,抵山前小石坎,再经11级梯抵山门,前殿后殿石梯共23级,四段共106级,加上小石坝和前殿坝子的叠数石梯,共108步。
山门为垂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通面3间宽14.6米,因地势布局不在庙宇中轴线上,东偏南20度。上层四根撑拱雕刻四员神将,下层8根撑拱雕刻鸟兽,花卉图案。上层玉皇阁,玉皇大帝坐在阁上,两边站立哼、哈二将,楼下灵官执鞭守护山门,左角川祖,右角黑神。阁的周围镶边雕刻各种花纹及其图案。
进入前院,前殿左右对称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均为垂檐四壁,尖顶式构造。上层有小轩窗带曲环穿花走廊,可居人。下层置鼓楼,翼角下计有16只木雕狮形撑拱,雕技十分精湛。钟鼓楼下分列道光十二年(1832年)和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次募化集资培修庙宇碑碣。
前殿,建筑在石台基上,通宽54间,长32.55米,左右两边通进深10.6米4间。高10米,前后有走廊环通,为歇山式木构殿房,檐下阑额上,有大型“二龙抢宝”长卷木刻,为透雕,专家鉴定为未可多见的珍品,殿后明间走廊横梁上,木刻有长卷“攻战图”,雕披坚执锐武士35人,战马8匹,有城墙、楼阁。殿前后廊柱上有兽形撑拱,前后殿之间为天井,全是青石板铺成,前殿对着山门排列几尊神像,面对后殿大佛,座的是北方镇天真武祖师。
天井正中和两侧有3道垂带踏道登上后殿,天井南北两侧为配殿,悬山式与前殿等高,配殿走廊上有浮雕图案6幅,后殿为重檐歇山式,通宽32米,进深14米。殿前二柱阑额上,有一幅大型“八仙过海,水漫金山”长卷木刻,为透雕精品。殿前檐柱上有4根撑拱(木刻),其左边透雕为“李存沙陀搬兵”,右边透雕为“关云长单刀赴会”,中间两处透雕为“金童玉女”,还有其他雕刻也非常精湛。
后殿、前殿、山门前面的石栏上皆有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数量多,而且大型,又较集中,堪为省内罕见时刻精品。
山脚而上的第72级石梯两边,有石雕雌雄象位列两旁,山门小石坝前有长16米高1.1米石栏,在12根望柱头上分别有狮、猴、象、麒麟、四不像、犀牛等圆雕图像,石龛内有浮雕图案。其中有一幅犀牛望月,它的图案和各种兽头都向着山门。
前面石栏呈须弥座形,上下各部位遍刻忍冬纹连续万字纹,中夹莲花,生动富丽。石栏束腰部有“渔、樵、耕、读、饮宴、战阵”等6幅大型镂空浮雕、青石雕琢,技艺精湛,为明代佳作。还有6根方形望柱,每柱前部均雕刻有诗词、楹联,图有“野鹿撞钟”、“蝶戏牡丹”、“喜鹊闹梅”、“怪兽御蹄|”。
后殿基台石栏,有一排总厂14米高1.1米的横向雕刻,10根望柱上分别为罗汉、麒麟、狮猴、四不像等圆形石雕,望柱前部为古诗和对联石刻。此栏共10龛,石壁上刻有“麟凤朝日、金狮拜月、白马渡江(又名刘备马跳潭溪)、锦鸡花鹿、普渡众生”(又名韩湘子渡文公)等大型壁画,还有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殿前正中踏道两边石栏上有两个透雕石刻望天,扑地狮子各爬在一石鼓上。
天井北面陈列有一个石水缸,缸上刻有“万岁碑楼一座”。遵义府志载:“僧又造一石盘,作鲤鱼跳龙门状,精巧殊绝,龙嘴张开口衔珠,具者比之离朱在世。”石缸上巨龙虬曲盘旋于云气之中,鳞甲利爪内现,龙头居中,下为激流奔湍,鲤鱼在江水中曲身弹跳作跃龙门状,江边镇江七级宝塔屹立,为镂空雕。
传说中寺庙还有一条活灵活现的石龙,因无位置摆放,撂置于庙旁竹丛之中,年深月久,不知埋于何处了。
中寺庙宇坍塌之后,遵义县将前、后殿石栏上的石雕精品搬运至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皇坟嘴杨粲基地进行保存,今皇坟门内左右两列石刻皆是。中寺古庙现仅有庙宇建筑基础保存完好和一颗百年古杉屹立不倒。
2012年11月,当地村民为了保护好古庙文物,自发尽义务将中寺古庙遗址发掘出来,期望有能力,有财力的单位,部门或个人投资恢复古庙,从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