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
天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9317户10.82万人,目前已完成33个贫困村按国标出列,还有137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77个,16100户53550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3%。
扩展资料:
天柱在夏商时期为禹贡荆州之界僻;周时为楚黔中地,属夜郎秦代属黔中郡;汉初属荆州武陵郡,汉武帝时改属牂牁郡;三国时属吴;晋代属荆州武陵郡;南北朝属郢州武陵郡;隋代改属扬州沅陵郡;唐朝属黔中道彝、播、叙三州。
之后,东部归朗溪县(县址在今湖南省会同县朗江乡),西部属思州;五代时属楚,继为徽州、诚州所辖;宋代时东部为诚州所辖,后又分属三江县、会同县,西部仍属思州;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属靖州。
元代分属靖州路总管府和靖州军民安抚使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天柱守御千户所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所建县,取名“天柱县”,朱梓任第一任知县,因县址山形如凤,别号凤城,县下设图里坊厢以统牌甲。
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石之鼎迁县治于龙塘(今天柱县社学乡田心寨),更名“龙塘县”清顺治四年(1647年),境内赖洞民众反抗官府,攻破龙塘县城,杀死知县何化龙,吏员俞廷荐迁县治于雷寨(今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
清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黄绳宪将县治迁回原址凤城,复名“天柱县”;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县由湖广靖州改隶贵州黎平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贵州镇远府。
乾隆元年(1736年),置远口巡检司(在今天柱县远口镇);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姜应芳率侗族农民起义军攻破县城,知县谢绍曾出逃。
同治三年(1864年),代理知县毛骞迁县治于远口(今天柱县远口镇);是年11月,农民起义失败,县治复迁凤城民国元年(1912年),天柱直隶于省;翌年,属黔东道(亦称镇远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隶天柱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黔东道,天柱直隶于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州省划81县(市),天柱县属二等县,改县知事为县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黎平);翌年,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柱县
天柱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天柱县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东抵会同县、芷江侗族自治县,西连三穗县、剑河县。南邻锦屏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北界新晃侗族自治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0月,天柱县下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特产有:天柱脐橙、天柱土鸭等。2020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天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天柱县的风景名胜——三门塘村古建筑群。
三门塘村,地处清水江(亦称苗江)中下游,行政隶属天柱县坌处镇管辖。相传5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村。因木材贸易而兴盛,在明朝时开辟为木材商贸运输码头。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其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
同时三门塘村又从外来移民和客商身上吸收融合各地文化,形成具有多元特色的民风民俗。是北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天柱、锦屏、靖州、会同四县接壤的湘黔四十八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