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富养”,85岁成为中国首位获诺奖的女科学家,知道是谁吗?

永川美食2023-04-11  16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最诗意动人的寄语。精神富足的屠呦呦,安静温婉。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书写了一位医药学家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富养"呦呦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的父亲屠规是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员工,从小接触的是西方教育长大,特别热衷于读书。而小小的屠呦呦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爱读书,对于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屠呦呦家里有一个小阁楼,里面摆满了各类古典书籍,这个小阁楼平时既是屠濂规的书房,也是屠呦呦最喜欢的地方。在父亲有空去书房看书时,小小的屠呦呦也会坐在旁边捧着书一起读,和父亲一起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而父亲,也更加疼爱这个热爱学习的自己唯一的女儿。

他说过,如果想要"富养"自己女儿,就是给她成为自己的机会,就是给她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仅给了女儿完整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女儿在读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要停下脚步。鼓励她去北京大学医学系读书,鼓励她实现自己的梦想,给她所有的支持和坚实的后盾。在那个年代,女子读完高中再读大学是很不容易和幸运的事情。

的确,屠呦呦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她开明的家庭和疼爱她的父母。父亲在学业上给予鼓励,而温柔的母亲在生活上也把屠呦呦照顾得很好。在她忙碌又紧张疲惫的求学生活中,母亲给她做最爱吃的腌香螺来满足她的胃口,让她在忙碌中有一丝机会放松精神,当一个快乐的被父母宠爱着长大的孩子。

善解人意的父亲,温柔善良的母亲,让屠呦呦的青年时代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优质的生活支持。都说女儿应该富养,屠呦呦的父母做到了!他虽然没有给屠呦呦最好的物质生活,但却努力地让她可以无所顾忌地投身于科研中,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也算是精神上的"富养"。呦呦作为小康家庭的宠儿,接受着完整的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为人父母的拳拳爱女之心,这就是父母给予她最好的礼物。

青蒿素问世

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都在饱受疟疾迫害,而以前传统的氯喹抗疟方法也无法奏效。1969年中国紧急开展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接管这项研究任务的研究人员正是当年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从此,她的人生,就再也无法从抗疟工作中抽身。

当时的条件艰苦,科研设备也相对简陋,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解决当前困难的水平。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屠呦呦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事在人为 。如果你没有努力到极限,你没有资格说不可以。

在抗疟疾药物项目进展中,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如果把青蒿当作实验用药,提取青蒿素时,药效极其不稳定。这给抗疟药物的有效性增加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她学中医出身,她很尊重中国古典, 并从中提炼了640多种可治疗疟疾的传统方法。

其中她最看好的便是《肘后备急方》,这本东晋时期葛洪所著医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因此她使用了改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式,最终在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每当谈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总是说这份荣誉是整个团队的:"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初的时候屠呦呦团队只有三名成员,她和两名从事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在不断地努力和发展之下才慢慢扩容变成化学、药理、生药和制剂的多学科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团队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日以继夜的工作翻阅古书,遍访名医,科学进行药理实验。

这样一种一线抗疟药物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已经在全世界累计挽救数百万人生命。这些数据来自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尽管我们看来只是数字,但是对这些数字来说,是他们鲜活生命可以延续的救命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不仅是征服疟疾的第一步,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医对世界的心意。

诺贝尔奖的归属

自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人振奋。虽然近年来, 仍有中国面孔抱走诺奖,但却都只是是华裔。中国人更希望有一个本土、中国籍科学家摘取桂冠。就在2015年10月5日,喜报传来,为了表彰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瑞典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前,人们还一直称85岁高龄的屠呦呦奶奶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这无疑是对屠呦呦本人最大的肯定,她是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科学家,更是对中国传统古典医学的最高的褒奖。

不会有人告诉你,十字路口你该往哪里走是对的!更没有人告诉你,面临无数选择时,哪一个选择更适合你!在那个风云动荡的时局,屠呦呦的求学之路显得更加步履蹒跚。报考冷门的专业,在寂寞实验室里求索一生。在这一过程中,她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更完成了对众生的普渡。

青蒿素的问世,如干旱时的大雨、绝望时的一丝光亮,将千百万个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哪怕她是三无科学家,但她的一生本就不该被这些标签所桎梏,她的坚韧;她的信念,她精神上的富足,都足以支撑着她走得更高更远。

89岁高龄的屠呦呦依旧用她的成绩震惊世界,作为父母,对一个女儿的"富养"与最大宠爱恐怕莫过于给予她一生的诗意与果敢。让她学会选择,学会在冰冷枯燥的研究中,继续前行。

屠呦呦,著名的女化学家、科学家,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主修医学,1955年毕业。毕业后,她接受了两年半的中医学培训,并在北京中国中医院工作。1972年,她成功地从一种中药中发现并开发了清蒿素,在世界各地治愈了这些疟疾患者,并因此获得了许多大奖。令我们兴奋和高兴的是,她于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女性。我们要向她学习并致力于科学研究。

Tu Youyou, a famous woman chemist and scientist, was born in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on December 30, 1930. He was admitted to Peking University in 1951 and majored in medicine. He graduated in 1955. After graduation, she received two and a half years of train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orked in Beijing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In 1972, she succeeded in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artemisinin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ing these malaria patie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us won many awards. To our excitement and delight, sh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on October 5, 2015, becoming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We were asked to learn from her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721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