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大集是在阴历逢二遇七的日子举行,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这几天。李村大集位于中国山东青岛李村河滩。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属乡间12大集之一。
清同治《即墨县志》,对李村大集也有载录。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39个,李村大集为其中之一。至清朝末期,李村大集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百里的规模了。
传承与发展
1950年代初,社会安定,物价低廉,大集年成交额在百万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1954年起,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1958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并一度被冷落,由李村河底迁至河上。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李村大集又活跃起来,但交易品种有限,比较单调,交易额与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大集交易额逐年上升。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广场,即今商贸中心所在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边城乡购买力提高,李村大集进入了繁盛时期。
李村集东起东李村,西至杨戈庄,长约三华里,当中横跨三座大桥,散布在宽约50至100米的河滩上。每逢农历二、七,大集上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据《胶澳志》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村的常住人口为1958人。“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重要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于是河涯,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等日,乡民张幕设店,米粮、布匹、木器、农具及家畜、家禽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周围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被带动起来,当地有“郑疃的糖球,庄子的火烧,苏家的鼓手,编筐编篓在大杨树里头(刘家下河村)”的说法。
清末,德国强租胶澳,划分为青岛和李村两个区,前者为市区,后者为乡区。德占时期修筑的台柳路从李村经过,在李村建了华人监狱,西边又建了沧口火车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英联军为了打击德军,从仰口经李村北部的王埠庄附近到沧口之间,修了一条简易铁路,用于运送大炮和军用物资,于是,这里成了崂山周围的交通枢纽。人流的兴盛带来了物流的发展,作为民间贸易的李村集也就逐渐繁荣起来了。
李村大集从东到西依次是机动车辆市、旧货市、布匹成衣市、海鲜肉类市、干鲜果调味品市、土产杂品市、文物花鸟鱼虫市。
大到车载,小到背负,不拘形式。有的围起幕帐来,像是一户挨一户的流动商店,有的就地铺张报纸,放下货物就卖。
最好看的是布匹成衣市,帐子一拉半里路长。
红红绿绿,迎风招展,周围挤满了大姑娘小媳妇
估衣市场上,一堆堆新新旧旧的衣服鞋袜,讨价还价的大多是刚进城打工的人。
我最常到的地方是旧货市。因为去别的行当一般都是有目的而往,只有旧货市是闲逛的最佳去处。旧货市在李村集上的面积最大、摊位最多,大到废弃的机械设备,小到旧手电筒、破挂历。如果你需要半截烟筒或几米铅丝,一根旧电线或几块铁片,都可以在这里买到。那些卖老鼠药、万能胶的,卖家往摊前一站,顺口念出一串串押韵合辙的顺口溜儿,让你听了上句想下句,不买东西也舍不得离开。
李村集越来越兴旺了。虽然周围的现代化商厦比肩而起,但仍不影响它的发展,每集的业户达到数千家。被称之为青岛城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村集周边交通便利,公交车四通八达,也成为了交通杀手,逢赶集的日子,交通拥堵不堪,周边上班的人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