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是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全长24千米。
深中通道还将与2017年12月的汕湛高速及2018年7月1日通车深茂铁路,以及2019年开建的广湛高铁的客流形成错位运营,疏堵沈海高速,325国道车流,物流,节省粤西地区民众出行时间,并将粤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同步发展。
2017年11月3日,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已通过专家审查,桥梁工程将在2017年年底实质开工,项目建设将全面转入实质性的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扩展资料:
深中通道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采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沉管标准管节长度165米、排水量约8万吨;
32个管节平均每个用钢量约1万吨;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数量大、规格多,工艺参数控制及施工组织难度大等 。
深中通道项目采用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国内缺乏相应设计标准、建设技术及经验,尤其在岛隧结合部实现人工岛与沉管对接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钢壳沉管多次转场的结构质量控制以及管节长距离浮运安装的风险管控等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中通道
跨越珠江公铁两用大桥的公路及城际铁路分担投资77亿元,这意味着铁道部和粤省府在深茂铁路跨珠江口大桥选择上采用了公铁两用方案。从节省建设成本和集约发展角度看,公铁两用方案显然是优选方案。在建造技术不再是难题的今天,通道提供便捷、高效率和低碳将是深茂铁路跨珠江口大桥科学选址的唯一标准。纵观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的湾区,湾区两岸都有合理分布的联系通道。方便直观理解,就拿邻居香港为例,又拿近在咫尺的广州城区和国内的上海城区,这些地区都有这非常发达的过海或过江通道,这些地区都建有科学分布的联系通道。然而,在号称要打造世界级经济湾区的珠江口湾区,东岸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深圳与西岸的经济特区珠海的联系和工业重镇中山市等城市的联系至今还没有一条便捷的联系通道,更别说大运力和低碳环保的轨道交通。再看回珠江口湾区现有或在建的跨江通道,已有严重超负荷运转的虎门大桥连接南沙和东莞,在建的港珠澳大桥将提供香港与珠海澳门等地联系的便捷通道,还有在建(筹建)的虎门二桥联系东莞和番禺,唯独缺少深圳与珠江西岸中山和珠海等西岸城市的便捷通道,深圳与珠海、中山和江门等等的西部城市需绕行几十公里外的东莞虎门大桥。在珠三角经济发展到今天,都在谋划打造世界级珠江口湾区城市都会经济群的今天,在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建设通道在技术上不再是难题的今天,漠视珠江口东岸深圳与西岸的经济来往,在已经有虎门大桥、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和在建(筹建)虎门二桥密集分布在东莞虎门与广州南沙和番禺的前提下,如果深茂铁路跨江通道依然采取北移绕行广州南沙和东莞虎门几十公里的方案,扎堆于虎门,显然是不科学的方案,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的倒行逆施蹩脚方案,应该遭到市民的唾弃。根据《珠江三角洲交通一体化规划》和《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规划了深圳通道、深中江城际轨道、深珠城际轨道和厦深铁路西延段(深茂铁路)来提供深圳与西岸的便捷、低碳和高效的联系通道。深中江城际轨道,在深圳机场北与深港西部轨道(深港机铁)交通连接,建成后可开行香港机场至中山江门的城际轨道。按目前铁道部和省市合资建设运营城际轨道的模式,深中江城轨和深港西部轨道(深港机场铁路)也将会是部省合作建设运营的这个模式。因此,铁道部和粤省府应将规划建设的深圳公路通道和深中江城际轨道与国家发改委公示的深茂铁路一并做跨珠江口大桥/隧道,这不仅是符合节省建设成本和集约发展的优选方案,也是有效实施《珠三角一体化》,提高珠江口东西岸经济发展联系效率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实施国家开发前海新区的战略需要。综上,深茂铁路跨珠江口大桥/隧道选址在深圳机场北引出跨过珠江口是科学的选址,且与深中江城轨和公路通道捆绑建设是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