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海珠石”是一座小岛,现在广州。
海珠石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岛,人们常常望文生义觉得海珠石是海底一颗被海水长期冲刷的宝石,其实海珠石指的是广州的一个小岛。古书《图说》中有对海珠石的记载,具体是说海珠石在广州的城南大桥下,其实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浮出水面,面积中长大约600米,宽大概300米。宋朝末年曾称它为“海珠洲”,旧时传说中,海珠石其实是宋朝诗人贾胡将他的珍珠状的宝石不小心坠入江中,这颗宝石便成为岩石,不断生长,演变成为现在的小岛,因为古代中大家将江都称做“海”,又因这个石头十分的光滑圆润,所以得名“海珠石”。
明清年代,海珠石所在的海底有人说有“沉珠”。大多数人都潜水来找这颗所谓的宝石,但是却只看到有条蛟龙在守护者这颗宝石,任何人都不可以带走“沉珠”。到了民国初年,海珠石依然屹立于城南大江,但是这个江有一个特点,就是水流湍急,而且浪声滔天。因为民国政府要在这里建一座“海珠公园”来做旅游之用,因为这里游人络绎不绝,但是地理位置又十分危险,所以决定要对海珠石进行炸毁,来修建堤坝,开辟道路。
广州著名的海珠桥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建完成,因为它作为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在的海珠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大小,目前只挖出来三十米长,距离地面大概是三米。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幽暗的暮色下,无论人事如何变换,斗转星移,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海珠石,这个优雅的小岛,依然伫立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珠江原来有三石:海珠、浮丘、海印。海珠石,又称海珠岛,在今沿江路海珠花园与省总工会之间。民国17年,此处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炸石建新堤,使之与岸连成一片,海珠石便不复存在了。
不属于中国与邻国的界河是珠江。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
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三水”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海珠石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