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它在先秦商周时期开始萌芽起源,在秦汉时期初具雏形,在唐朝宋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
海上丝绸之路,按照地理位置和循行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的起点位于胶东半岛、宁波等地,终点位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等地。
南海航线的起点,主要包括广州和泉州。南海航线穿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经印度洋、红海,终点最远到达东非、欧洲诸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商周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萌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船舶日益大型化、多样化,航海技术日益成熟完善,为远洋航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与支撑。
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东南沿海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岭南先民就已经使用简陋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由于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技术和丝绸制造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中国出产的陶瓷制品和丝织品,在世界范围范围内都广受欢迎,以此为契机,催生出多条远跨重洋的航线和极为兴盛的跨国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一步步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成为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往来的重要历史途径,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01
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泉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市是经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之地是从广州乘船经满刺加(今马六甲)海峡。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东非。另外,“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同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和文化发源地连接起来,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被称为“东西方对话之路”。据史料记载,当年马可·波罗就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回国时,也是经此路由福建泉州上船回到家乡威尼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