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哪里有枇杷树


苏东坡“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人问他:卢橘是枇杷树(6张)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后来有些书里也跟着说“枇杷,一名卢橘。”这多半是苏学士“想当然耳”。因为,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几样东西是并列陈述的。可见卢橘是卢橘,枇杷是枇杷,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李时珍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是很对的。杨万里写枇杷诗道:“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前面六句,对枇杷的形状还算描述准确,但没有诗味。虽然孔夫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诗歌毕竟不是植物教科书。郭沫若写《百花齐放》,就是一个失败的著例。杨万里的这首枇杷诗倒像开了郭氏这类诗的先河。至于最后两句,更不知他说些什么。司马相如虽然在《上林赋》中写到了枇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馋涎欲滴的模样,也没有如孙猴子有偷蟠桃的记录,做不做园官有什么打紧?还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附函说:送上琵琶两筐云云。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诗虽俏皮,但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枇杷,一面作诗嘲讽,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中国字那么多,要不写错几个枇杷树字,也难。如果写错两个字就要作首诗,这样的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半农是北大招考的阅卷官,因为考生写了几个错别字,便大发诗兴,做了好几首阅卷杂诗,把考生大大地讥讽了一顿。其中一首因学生把“留学”写成了“流学”,刘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鲁迅很不以为然,写下了《“感旧”以后(下)》这篇文章,认为可笑的不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中学生,而是以此作为笑柄滥加讥讽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学生,识字不多或许因为没钱读书,或许另有其他的原因。倒是那些自以为官高权重,本事比天大,到处题辞而又到处出丑、别字连篇的人,脸皮比城墙还厚,不妨刺他几句,但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讥讽的。

联怡枇杷生态园 至 青松路塘郁(珠湘泾)站

乘坐 南青专线 13站, 在 车新公路加工区(招呼站)站 下车

乘坐 上石线 2站, 在 松江出口加工区(招呼站)站 下车

至 南乐路168号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北一门)

朱家角、泖塔、普济桥、万寿塔、淀山湖等。1、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坐落于青浦县,“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泖塔、普济桥、万寿塔、淀山湖等。

1、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坐落于青浦县, “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2、泖塔:为三泖地区的古塔,位于泖河中的一个小洲上,地属沈巷镇张马村。古时,此处原为“断岸三百里”的泖湖中心。泖塔为砖木结构,五级四面,高29米,边长8.63米。平面方形,五层,建筑手法工整简洁,具有唐塔特色和风格。

3、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是金泽最古老的右桥之一,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着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4、万寿塔:位于青浦镇南,俗称南门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 塔成之后,附近又建殿、堂、庑等,占地30余亩,称万寿塔院。院有三殿,气势雄伟。1959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临河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2009年,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万寿塔进行了修复,并安装了景观照明。

5、淀山湖:有“东方日内瓦湖”之誉,湖光山色,环境幽雅,方圆约1600亩。东半部是自然景点,还有一条380多米长的人工堤“柳堤春晓”,堤上柳绿花红,桥堤相对,堤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淀山湖全景尽收眼底。西半部是一条名为“石城古风”的仿古街道,是为游客提供生活服务的中心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579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