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台上的黄线是用来防止触电的吗?

广日股份2023-04-09  197

高铁站台上的黄线,并不是用来防止触电的。

当列车快速驶进站台时,带动人和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产生一个向内侧的“负压”,将人推向火车,导致危险发生。

有个最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对着两张平行且相互靠近的纸张中间吹气,两张纸不会被吹开,而是更加靠近;但如果两张纸分得太开就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黄线的主要作用就是提示人和列车的安全距离。

在高速行驶的车外存在着巨大的吸力

如果有人在行驶的汽车中抽烟,烟雾缭绕的时候,把车窗打开一点缝隙,这时候你会发现,烟雾会飘向车窗,并迅速被车窗上的缝隙吸出去。这是因为在一个流体系统,比如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流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小,这就是被称为“流体力学之父”的丹尼尔•伯努利1738年发现的“伯努利定律”。

在行驶的汽车或者火车窗外,紧挨着车身的空气由于车身的带动而流速较快,从而产生比正常的大气压更小的气压。这个压力差就是烟雾被迅速吸走的原因。

同样,在行驶的火车或者地铁之外,行进中的列车会带动车身邻近的空气,这样火车或者地铁贴身的压力就会降低,并且速度越快,这个吸力就会越大,人站立太近的话就有可能被吸过去,那个后果肯定是惨不忍睹的。而在站台上,即使在列车进站的时候车速减慢了很多,但在完全停稳之前,这个吸力还是会存在。

这个压力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空气能够托起沉重的飞机,就是利用了这一定律。飞机机翼的上表面是流畅的曲面,下表面则是平面。

这样,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就大于下表面的气流速度,所以机翼下方气流产生的压力就大于上方气流的压力,飞机就被这巨大的压力差“托住”了。工程学上会用一个“伯努利公式”来计算,这个力到底有多大。所以,即使运行在站台的列车速度并不是很快,也不要挑战自己,去试那个吸引力有多大。

当火车驶过车站时,黄线内外的空气流速不同,安全线以内的地方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人外侧受到的压强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人被压向列车,发生交通事故.

站台可以修高一点,火车进站时具有动能,可通过上坡,将其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起来;

故答案为:流速;重力势能

对于现在社会来说,铁路交通已经成为出行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高铁及铁路运输速度快,载重量大,而且能有效的节省时间,让出行更方便。

铁路运输以其运能大、运距长、运费低、全天候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骨干。铁路是我国交通体系的大动脉,承担着大宗货物的运输,是中长距离和大密度的旅客运输需求的重要载体,是改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前,高铁、地铁“两铁”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出行方式。据铁路史志记载,这条安全线来源于近百年前的一场惨案。1905年冬天,在俄国一个名鄂洛多克的小车站上,站长率全站38名员工身着盛装、手持鲜花,列队站在铁路线两旁恭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派来视察的钦差大臣。然而,遗憾的是,列车没有缓缓进站,而是狂风般冲进了“人巷”,刹那间“人巷”倒塌了,数十名员工仿佛背后被人猛推了一掌,不由自主向前倒去。结果造成34人丧生,4人终生残疾。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人们对此无法解释。后来人们才弄明白惨案真相。原来是由于列车快速通过时形成局部真空,附近的气流去填补这部分真空,进而形成强大的推力,导致“人巷”倒塌,发生惨案。此后,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世界上所有站台都画上了一条安全白线,乘客候车时不得超越这条白线。

城轨地铁列车在候车门(屏蔽门)前有一条黄线,大家知道设置它的原理吗?在流体力学里有一个伯努利定律,即在一个流体系统(如气流)中,流速越快,压力越小。站台上列车通过,带动它周围的空气流动,空气流速大,气压就小,小于站台乘客身后的标准大气压,于是形成了压强差,人就易被“吸”向列车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站台候车时,工作人员都会用喇叭提醒旅客站在安全黄线以外等待,防止旅客跌落站台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那么,安全黄线为什么不能逾越?首先火车经过站台时站台上的的空气会快速移动导致气压降低,远离站台的气压不变,而且车速越快气压差越大,如果站在安全黄线就很容易被高速运行的列车卷入车底。其次,在安全黄线内行走直接阻挡了站台工作人员、列车长、司机的视线,也容易给视频监控留下盲区。他们在确认发车条件时,很容易因为黄线内的视觉屏障留下安全隐患。一旦有人因滑倒误陷车辆与站台的缝隙,而工作人员未能第一时间发现也容易错过黄金救援时机。尽管如此,旅客越过黄线的行为依旧存在,屡禁不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516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