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真正葬地在哪里

长城的传说2023-04-09  13

在今天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尔敖包,坐落着“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陵园。与别的陵园不同的是,此处只是纪念性的,埋的仅是成吉思汗的“遗物”和弓箭、马鞍等,而并不是成杏思汗的遗骸,即并非他本人的葬地。那么,成吉思汗究竟死葬何处?多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流传最广的传说是,成吉思汗亲征西夏,路过移纳山咀时,手下马鞭不由自主地落到地上,成吉思汗猛一怔,忽发现此地周围风景绝佳,美得令人陶醉,他不由得诗兴大作,随口吟一首诗,日:“梅花鹿栖息之地,百灵鸟孵化之乡,衰落王朝复兴之地,白发老人颐养之邦。”又告诉随从说:“将来我死后,葬在此地为好。”同年,他病死于六盘山,在运其遗体回故乡的录车经过此地时,车轮陷于泥坑,无法前行,人们想起他生前的赞美诗和嘱咐,便报告大臣,经讨论决定,主张将其尸体运回漠北,而将其衣衫、靴袜埋于此地,建“人白室”进行家税。而其遗体则按成吉思汗近瞩和蒙古汗安葬之地严格保密的习惯,在大草原上棺墓穴深埋,不起上堆,并驱群马奔行,踏平浮士,以混其迹,来年周围草木丛生,成为草原或密林,人莫辨墓穴何处。叶子奇《草木子》中载:“葬毕,以万骑躁之使平,杀骆驼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衡,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之导,视其闹围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而关于成吉思汗埋葬时间和埋葬处的史载也含糊不清,各有说法。成书于成吉思汗死后十三年的《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挪进军西夏攻破了朵儿蔑该城(今宁夏宁武县境内)后,死于其地。此书是记载成吉思汗之死最早的一部史书,但却讳言成吉思汗葬地,对死于十三年前的成吉思汗埋葬一事只字不提。而成书于1240年,由南宋人彭大疏著、徐霆疏证的《黑挺率略侧记载说:“霆见成设真之墓,在沪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投其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又记之日:‘其墓无摒,以马践躁,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输三十里),还骑以为卫。”此二人于南宋理宗嘉熙时(公元1237-1240年)奉使蒙古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南归后合编《黑勒事略》,所记成吉思汗之墓地,从时间上看,距成吉思汗死后不过十余年。又是实地所见,为汉文史籍中最早的记载。而明初修纂的《元史·太祖纪》则记载:“二十二年丁亥,秋七月壬午,不预,已丑,崩于萨里川合治徒之行官。……寿六十六。葬起垄谷。”《蒙古黄金史纲例说,成吉思汗死后,“运往汗山大地,在那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作了大宰相们的信护,成了全体人民奉把之神,建筑了永世坚固的人白定。”“而其真身,有人讲,葬于不顺罕——哈里敦;有人说,葬在阿尔泰山阴、肯特山之阳名为大鄂托克地方。”同样,在其后萨囊彻辰著《蒙古源流》卷四也说,成吉思汗“年六十六岁之七月十二日,于灵州城升退矣。”“因不能清出其全身,遂造永安之陵寝,并建天下奉戴之八日室焉。乃葬主上之全身于阿勒台山阴,肯待山阳,也客斡特克之地方。”因作者萨囊彻愿是鄂尔多斯部挤农衰必里克墨尔根的后裔,能够利用当时主要的历史文献以及别人看不到的秘籍和家港之类,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包括成吉思汗葬地在内的历史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除外,《马可·波罗游记)中也写道,成吉思汗在“进围一名哈刺图(Cafal:llv)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关死”。“一切大开及被等第一君主之一切后裔,营应葬于一名阿勒台(川甸)之山中,无论君主死于何处,皆须运葬于其中,虽地还在百日程外,亦须运遗骸葬于此山。”历史记载如此含糊不清,从而给后人研究和确定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此问题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基本上形成了“鄂尔多斯伊金霍洛”说和“起章谷说”,后者即今外蒙古客各伦河曲之西,上拉河之东,肯特山之阳。持“伊金霍洛说”者以张相文为代表,他曾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了《成吉思汗国寝之发见》、《成吉思汗陵寝之分证》等等,其根据有三:其一,根据(元史·太祖纪)载:“市崩于萨里)f!之哈老徒行官,葬起辇谷。”张相文认为、“萨里川即分纳领河,哈刺图亦择合老徒,乃令哈柳图河,二河相会,由榆林之西人长城,下流号无定河是也。”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寝所在地伊金霍洛的“忽儿尔图沟,拾即所谓起辇谷,译者也仿佛近之。”其二,根据(蒙古源流》所证葬地“在阿勒坦山明哈岱山阳之大愕特克地方”,张相文认为,在忽见尔图为“其南数十里外,山渐高大,沙包带黄。殆即所谓哈岱山,译言山峰也。课特克与南尔朵、鄂尔多皆一音之转,译言帐房,即覆石匣之大合幕也”。其三,根据清理落院则例,“伊克昭盟境内,有成吉思汗园寝,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国寝承办家抱之达尔哈特五百户”由此可见,成吉思汗陵在必立于鄂尔多斯。张相文还认为,成吉思汗死于征西夏之役,地在西夏境内,故葬地“萨里川哈老徒者,当然在西夏境内,可无疑也”。在萨里川哈老徒有成吉思汗的行官,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征西夏,夫人也遵从行。成吉思汗崩后,将西夏百姓多分于也送夫人,以供其役使。元请汗死后,“有继承守宜之法”,所以“西夏境内必有太祖行官也”。而且从太祖四年(公元1209年)后,河套就非西夏所有,而久隶于蒙古版图,故成吉思汗死后葬于此地,也就是《蒙古源流冲所说的“所卜久安之地”。“久安之地”并不一定就是指成吉思汗发迹之客备伦河畔。如成吉思汗死于西夏境内,而葬于初起地之斡难河,“道路辽远,且隔以黄河大漠,(以太祖)扶病之躯,八日如何能至此?”实为不可能。而持“起辇谷说”则以居奇为代表。他也同样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了《答张请西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等;其根据为:其一,据(元史·太祖纪》“崩放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葬辇谷”的记载,但对此句话地名的解释却完全不同于张相文所言。他认为,萨里川——即《秘史》中的“撤阿里客额儿”,撤阿里即萨里,意为黄色;客额儿意为平川。(亲征录)择撒里川,其位在客鲁涟河之西。肯特山之四、土拉河东。而哈老徒之行官——成育思汗初起时驻营地,即位施特丁称之为的老营,在客鲁伦河,也即《亲征录》所云“上起兵自斡难河,迎讨塔工几部长蔑古真笑里徒时,我众居哈涟涟泽间”。又据《元史·李定帝纪》云,“即拉龙居河,赦诏云,统领成吉思汗皇帝四个大斡耳朵。龙居河即庐胸何异泽,四大斡耳朵之第一大斡耳朵即哈老徒行宫”;起辇谷——成吉思汗墓地所在,“即分土谢图歼中旗之东库伦”。其二,据《蒙古源流》“阿勒坦山阴岱山阳之大愕特克”的记载,他解释说,阿勒坦山一阿尔泰山,意金山,位于土谢图汗部中旗肯特山南敌克鲁伦河源右岸优而复起之一盘陀;哈岱山——即肯特山,绵宜于克鲁伦上拉二河源”,而“阿勒坦山阴、哈岱山阳,地当各鲁伦河源,西与上拉河北与斡难河二源亦相近”。遇特克为部落之意,指蒙古本部发洋之地。其三,据拉施特丁《史集》所记,成吉思汗的四大或耳朵皆在外获之地,其死后同时发丧,则基必在外蒙古。居寄认为,西夏亡之前,河套请地并非月蒙古版图,实际是在蒙古征西夏的五次战役中,前四次均未入河套地。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死,秘不发丧。西夏刚亡洞势动荡,不可能在西夏境内安葬。另外,从明洪武初由河套内逐出元将王保保后,至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阿罗出等部入会前,九十余年中套内无蒙古只骑,榆林边外也无人自室。成比五年(公元1469年)满都鲁等部八套,日定也随之过八套由。所谓“人白定”,实际上是鄂尔多斯蒙古人假托的里奇之地。陈有宁也认为后寄的观点比较可惜。在1983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一文,把成吉思汗墓葬问题与自古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起来看,详细考察了句伯定”的变迁,认为成吉思汗墓葬地在当时的汉古本土,即它北”,而今内蒙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只是家洞的地方。他认为,根据蒙古的习俗,评的安葬之地是极为秘密的。基地驱马踏平,坟地由林不可辨,送葬途中见路人杀之等,都是为了使菲地保密,使后人无坟系可寻。这样严格的习俗致使菲地至今也未有发现。但历史记翊表明,保密的只是填家之地,东把的仪式则是公开进行并承袭下来的。“人自定”就是核调之地,是陵寝的象征。葬地与家们之地的分离,还是由于流牧民族频繁的流动和迁促所造成的。特别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占据的地盘可得可失,只能将葬地保密起来,才不至于受到破坏。但家相的仪式却不能因此而废止,只好通过这象征性的陵寝沿袭下来,随部而行。这也就是人白室可以流动的原因。“由此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的葬地在漠北,条调之地与之分离,以后到了漠南。至于菲地的确切位置,尚有待于新的材料和进一步的考证,更有待于葬地的考古发现。”明十三陵为何建在北京昌平明太祖朱元库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以后,定都南京,就在南京城外紫金山下选定了自己的陵址,修建了陵墓,死后也就埋葬在那里,这就是明孝陵。朱元四是明朝开国皇帝,照理说他的是位继承人,也应该在南京城外建立陵墓;可事实上,南京城外除一座明孝陵,埋葬了朱元麓一个以外,再没建过别的明帝陵。那末,以后的皇帝陵墓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都建到了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前,这就是明十三陵。为什么明十三陵要建在北京昌平县?这是因为朱元津死后,燕王来校就发动了’‘精难之投”,扳倒了建文帝的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并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靖难之役”是怎么引起的呢?这要从朱元津生前封王说起。朱元田共有二十三个儿子,除长于未标被立为太子,留居京城,其余二十二个儿子,都先后封了王,分派全国各地。他们可以建王府,设官届,还可以指挥三千至一万九千人的军队,封在长城沿线的王,指挥的军队还可以更多,对他们只有一条限制,即不得干涉地方事务,地方民政要由各级地方官吏管理。朱元田这样做,是想利用诸王与皇室的骨肉关系,维护明朗的统治。一旦地方发生事变,各地请王可以就近处理,免得酿成大乱;一旦京师发生危难,各地亲王可以带兵前来助王,帮助皇室转危为安,从而承保来姓王朝平安无事。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象来元津想的那么美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持突然病死,因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只得由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未允文继位,从第二年起改为建文元年,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带当时年仅二十一岁,不仅年幼,缺乏政治经验,而且生性宽厚柔弱,缺乏刚毅果断精神。而分封在全国各地的亲王,都是他的叔叔,其中不仅有能征善一战的武将,也有精通政治的老手,因此,他们多不把他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无礼、抗命、违法的事时有发生。特别是朱元田的第四号燕王来橡,他智勇双全,拥兵北疆,更不甘心在自己的侄子面前俯首称臣。为此,他在北京的王府,私造一兵器,自印宝钞,招兵买马,搜罗人才。一为了巩固建文帝的中央政权,有的大臣就曾提出过削想的建议,但由于建一文帝的优柔寡断丧失了时机。比如,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按照朝觑规免来到南京,见了建文帝,故意摆叔叔的架于,不行君臣大礼。监察御史曾风韵当即禅劲他违礼不敬,应该逮捕治罪。可是,建文帝一见燕王,又心慈手软起_来,说,“皇叔乃至亲骨肉,这点小事就算了吧!”后来燕王的力量日增,野心B大,建文帝再也不能不与朝廷重臣商讨对策了。兵部尚书齐窈建议说:“燕王据有北平,雄居一方,素有不臣之心。依臣愚见,理应先发制人,除掉燕王,则群龙元首,其他诸落自然瓦解。”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虽然也清楚燕王野心最大,威胁最大。却认为此法不要。他说:“燕王智虑过人、早有准备,很难得手。”’他主张先除周正。剪掉我王手足,使其孤立。他还进—步分析说:“周王平日根行不法,劣迹昭彰,逮捕治罪,师出有名,不致引起非议。“建文帝赞成黄子澄的意见,于是决定首先从周王朱撕开刀,派曾国公李景隆以巡防为名,将其在开封逮捕,废为庶人。接着,又把代王朱桂、蜗兰朱极、齐王来打,分别削去封号,或遣送外地,或废为庶人,或加以囚禁。湘工朱相制造伪钞,穷奢极欲,害伯受到惩罚,”“在王府自焚身亡。与此同时,派工部传郎张局为北干布政使,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严密监视燕王的行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五位亲王相继被废,朝廷对自己的监视越来越严,使燕王日夜不安。他清楚地认识到,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如不能当机立断,及早起事,不知那天启己也会落得其他亲王同样下场。为此,他先发制人,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毅然举兵反抗朝廷。这就是史称的“靖难之役”。燕王借口齐奏、黄于澄为奸臣,应加珠讨,故称自己的反叛为“靖难”。燕王起兵以后,经过三年苦战,虽然打败了朝廷的大将联炳文、李景隆等率”领的四次征讨大军,攻占过不少地方,但所得地方大多是得而复失,不能固守。实际只有水平、大宁保定等不大地盘,与朝廷相比,不足有百分之一,并且自己还损失了不少人马。朝廷征讨大军,虽屡遭失败,主要是主将无能,并非力量不足,如果朝廷一旦选派得力主将,前途则很难预料。面对这种情况,燕王十分焦意。可巧这时,南京城内不满建文帝的宦官送来了情报,说京城十分空虚,建议燕王疾进直取。于是燕王改变在北方与征讨大军周旋政策,在建文三年十二月,挥师南下,沿途不攻城在地,直奔京城。经过五个月的战斗,到第二年五月,燕王的军队便渡过淮河,打到长江北岸,占领了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地。朝廷上下,人心慌慌,建文帝无法可施,只好接受方孝儒的建议,派人去向燕王议和,希望以长江为界,实行南北分治。燕王认为京城指日可下,根本不予考虑,于六月三日,即指挥大军,强渡长江,直奔南京城下。建文帝再次扼人议和,燕王仍不答应。朝廷官兵看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六月十二日,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们,迎接燕王人城,城内二十万大军,全部投降。燕王进入南京以后,皇宫燃起大火,皇后马氏及七岁太子投火自焚,建文帝去向不明,燕王在群臣拥戴之下,登皇帝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成祖。燕王朱橡当上皇帝以后,对反对过自己,忠于建文帝的王公大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先后杀了几万人。而后彻底削藩,解除他们的兵权,削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明朝北部边境,紧靠蒙古,他们的骑兵,忽来忽去,仍需严加提防。再加上北平是未像的根据在地,他熟悉那里的情况,就决心把首都迁往北京。为此,永乐元年他就把北平改为北京。永乐四年,又下令筹建北京宫殿,改建北京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殿建成。北京城完工,朱像当即宣布从明年起以北京为京师。至于明十三陵为什么建在北京昌平天寿山,而不建在别的地方,这是由十三陵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十三陵地区,在北京正北,离京城不足百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一个开阔的小盆地,温构河从中间穿过,山明水秀,气候宜人。特别是小盆地南端的东西两侧,并列着“龙”(今蟒山)、“虎”两座小山,有如天然屏障,守卫着十三陵地区的大门,增添它的庄严气势。明代方士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风水”胜地,绝佳“吉地”,非常适合选作皇帝“寿宫”。方士向成祖报告了他们的发现,成祖亲自作了观察,也认为此地很好,才定为陵址,开始建陵,明成祖的皇陵,这就是地处盆地中央规模最大的长陵。成祖死后,继任皇帝,又相继建了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险,共十三个陵。

众所周知,在历代帝王陵中,元代帝王陵依然是个谜,考古学家们费尽心思至今无头绪,作为元代最高统治着成吉思汗的真身到底葬在何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民间流传最广的成吉思汗的死因是大汗在征伐西夏途中突然从马背上摔下,身体受到严重创伤,加之当时染上当地流行病,大汗经不住身体与身心的疼痛最终卧床不起。也有学者认为成吉思汗是在临幸西夏公主时被西夏公主刺杀而死,不论成吉思汗死于何因,他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我们姑且认可他是死于讨伐西夏途中病死。据说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对儿子拖雷和众将给予厚望,亲口传授了作战计划,几年后拖雷不负众望拿下西夏。关于成吉思汗所葬之地,认可度最高的说法是:成吉思汗曾在远征西夏途中做过一首诗:“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

成吉思汗的话不可违背,于是拖雷与众将将大汗遗体葬于萨里川,在伊金霍洛地方葬衣冠,据说在路途中灵车深陷泥潭,丝毫不动,众将以为此地即为衣冠冢,并建园林,那里有八个白色的蒙古包,此后被视为蒙古族全民族的圣地,成为白八室,并留下达尔扈特队侍奉。现在成吉思汗陵第38代守灵人就是达尔扈特的楚伦巴特尔。

关于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虽然此处没有成吉思汗的骸骨,但却有成吉思汗的灵魂。成吉思汗的真身埋葬地成为千百年来考古学的一大谜团,至今没有证据证明骸骨的具体位置。我想无论成吉思汗真身葬在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个带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创立蒙古帝国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微信公众号:剥果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开创了大元帝国的丰功伟绩,他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最大,他的蒙古军队创造了一个强盛无敌的神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烂璀璨的一笔。关于他本人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他死后的葬身之处到底在哪里?700多年来,一直寻不到他的墓葬所在地。

之所以寻不到他的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是因为元朝的皇家实行的是一种密葬制度,帝王陵墓埋葬的地点是不能公布于天下的,甚至不能有任何有关典籍记录。因此对于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依旧是一个谜团。

关于成吉思汗墓葬地的具体位置大致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被埋葬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写到过相关的事件,与此同时,考古学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此处很有可能是陈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

第二种说法是认为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宁夏的六盘山。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在1227年的夏季去在攻打西夏时身亡于六盘山之地,再加上蒙古族有着这样一个风俗,人在去世三天的内必须将尸体处理妥当,不然灵魂就上不了天堂。

第三种说法是有人认为成吉思汗被埋葬于蒙古国的肯特山地区,推测的原因在于成吉思汗曾在生前说过他死后会葬在肯特山之地。

第四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被安葬于内蒙古鄂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墓中,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座衣冠冢,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当时的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有着这样的信仰: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最终也应该回归大自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482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