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划原则:(1)统筹考虑与其它运输方式及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通道布局、运力分配与公路、民航、水运、管道等规划有机衔接(2)能力紧张的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经济发达的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快速客运系统(3)加强各大经济区之间的连接,协调点线能力,使客货流主要通道畅通无阻(4)增加路网密度,扩大路网覆盖面,为经济持续发展、国土开发和国防建设创造有利条件(5)提高铁路装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推进装备国产化工作。
法律依据: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一、《规划》的总体考虑
2004年《规划》和2008年修编《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铁路改革实现突破,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提前实现原规划目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铁路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路网布局尚不完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不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对铁路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扩大铁路有效供给;二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要求强化铁路支撑作用;三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发挥铁路绿色骨干优势;四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提升铁路应急保障水平;五是厚植行业发展优势,要求建设现代铁路基础网络。
《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铁路发展规律,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统筹需求与可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增加有效供给、明晰功能层次、提升服务效能、兼顾效率公平为重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坚持支撑、创新发展;科学布局、共享发展;层次清晰、协调优化;衔接高效、开放融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的基本原则。
二、《规划》的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三、《规划》的主要方案
规划方案包括三个部分:
(一)高速铁路网。在原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上,增加客流支撑、标准适宜、发展需要的高速铁路,同时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我们还明确划分了高速铁路网建设标准。高速铁路主通道规划新增项目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困难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其中沿线人口城镇稠密、经济比较发达、贯通特大城市的铁路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区域铁路连接线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下标准。城际铁路原则采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八纵”通道为: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为: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福银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二是拓展区域铁路连接线。在“八纵八横”主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布局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目的是进一步完善路网,扩大高速铁路覆盖。三是发展城际客运铁路。在优先利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服务城际功能的同时,规划建设支撑和带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连接大中城市与中心城镇、服务通勤功能的城市群城际客运铁路。
(二)普速铁路网。重点围绕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包含12条跨区域、多径路、便捷化的大能力区际通道。二是面向“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从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推进我国与周边互联互通,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强化沿海港口后方通道。三是促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从扩大路网覆盖面、完善进出西藏、新疆通道和促进沿边开发开放等3个方面提出了一批规划项目。四是强化铁路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地区开发性铁路以及疏港型、园区型等支线铁路,完善集疏运系统。
(三)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是铁路网的重要节点,为更好发挥铁路网整体效能,配套点线能力,本次规划修编按照“客内货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
上述路网方案实现后,远期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全国铁路网全面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四、《规划》的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高铁经济、科学组织项目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过程监管评估等。
中国高铁发展的三个阶段:
1、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是为中国第一种预备型高速铁路机车。
2、过渡阶段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自主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时。
3、快速铁路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文丨西部菌
虽然比传言中的时间稍微晚了几个月,但终究还是来了。
日前,于8月17日落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正式挂网公布。
这意味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启后,最具标杆意义的高铁项目,正式拿到了“准生证” 。
对于重庆、成都两大主轴来说,这条高铁建成后,成渝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并拉近与全国其他交通枢纽的距离,成都也将收获最快出川通道。
可以说,成渝中线对成渝的重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01
简单回顾一下这条高铁从提出到获批的过程,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特殊性。
2017年,重庆发布的《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中,将成渝中线高铁纳入重要规划高速铁路。
2018年,纳入沿江高铁建设“三步走”方案,算是一个转折点。
此后,地方层面给出积极回应。
2019年7月,四川省、重庆市签订的《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2019年重点工作方案》首次提出,川、渝两地共同规划研究成渝中线高铁,争取国家将成渝中线高铁纳入国家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当年底,成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将成渝中线高铁纳入新时代铁路中长期规划及“十四五”铁路规划。
也就说,及至2019年底,成渝中线高铁建设都还没有真正确定的时间表。
真正的加速点在2020年初到来。
2020年1月3日,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体要求中,包含“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此后不久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当年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
紧接着,这条线路分别被列入重庆2020年市级重大项目名单、《四川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2020年工作方案》。
而中国铁路招投标网站公布的“成渝中线高铁勘察设计项目”招投标公告,也首次透露了该线路的具设计时速、走向等信息。当然,个别信息,和最终批复的,有一定出入。
去年底,仍有媒体报道,成渝中线高铁正在加紧审批,有望在2020年底获得可研批复。但最终未能如愿。
到了今年6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将推进成都站、十陵站的改扩建。这实际上为最后批复的中线方案埋下了伏笔。
从2017年重庆方面首次写入规划,到今年,也即“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正式拿到“准生证”,期间虽然经历了4年时间,但成渝中线从首提到获批,很可能创下了中国高铁建设的新纪录。
最大的原因无它,那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需要,这是国家对双圈战略的直接支持,也是成渝作为“第四极”的具体注脚。
由此也再次说明一个道理,成渝联手,很多事情将不一样。
02
回到这次批复。
这次的批复理由值得西部菌复制一下:
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圈、成渝主轴……这些关键词,足以证明成渝中线的分量。
再来看具体的细节。
首先,线路共设 重庆枢纽重庆北站、重庆科学城、铜梁、大足、安岳、乐至、简州新城、成都枢纽成都站 ,共8座车站,其中新建车站6座,全长292公里。
这个线路设置,刚好是重庆、四川境内各4座车站,具体设站与此前网传的版本基本吻合。不过,从里程来看,三分之一左右在重庆境内,三分之二左右在四川境内。
这里要 恭喜铜梁 ——理论上终结不通铁路的 历史 。此前,中线在铜梁是否设站,是最大的悬念之一。从今天起,铜梁朋友可以放下心来了,高铁时代已在向他们招手。
此外,还有一些配套建设:
这里释放几点信息:一是中线将在重庆接入全国高铁网;二是,成都龙泉将新建十陵南站;三是,成都站将进行改造。
虽然目前尚未确定,十陵南站的具体用途,但一个很可能的方案,就是 十陵南站将承担目前成都站的功能,而改造后的成都站,将主要承担中线所在的沪渝蓉线的枢纽功能 。
要 恭喜龙泉 ,喜提第二个“成都站”。
03
成渝中线此前的最大看点之一,是传言设计时速将达到400公里/小时,成为目前国内设计时速最高的高铁线路。
不过,批复给出的设计速度是 350公里/小时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400公里/小时的可能性完全消失。
批复中还有这样一番表述:
这是个专业表述,西部菌也不太懂。经过请教专业人士,通俗理解就是,大足石刻至简州段的最终设计时速,将依据试验结果而定。既然需要试验,那肯定将高于350公里/小时,因为这个时速已经不需要再试验。
而就在8月24日,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等重大 科技 研发和技术应用 。
因此,乐观估计, 成渝中线部分路段的实际运行速度依然可以达到400公里/小时 。成渝之间的高铁通行时间缩短至一小时以内,还是存在很大希望。
04
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也就是说,如果在今年内开工,最快在2026年底前就能够通车运行。
全长292公里的成渝中线, 总投资692.73亿元 ,其中工程投资678.93亿元,动车组购置费13.8亿元。
可以对比的是,去年11月批复的成达万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该线路全长486.4公里,项目总投资851亿元,新建车站7座,而中线新建车站为6座。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建车站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成渝中线每公里造价比成达万高铁要高出不少。最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与成都站改造,以及试验和配套建设有关。
批复还指出,重庆市承担境内增设铜梁站、沿线站房面积增加的投资15.7亿元(不计入地方股份);四川省承担简州南站方案调整及沿线站房面积增加的投资12.9亿元(不计入地方股份)。
这里也说明, 铜梁站和简州南站 ,都属于重庆和四川自己增加的站点。
此外,在332.07亿元的资本金中,国铁集团出资79.75亿元;重庆市出资73.6亿元(含征地拆迁费29.08亿元);四川省出资178.72亿元(含征地拆迁费103.74亿元)。
这个出资比例的分配,与该线路在重庆和四川境内的里程大致相当。
05
既未进入2016版铁路中长期规划,也未写入国家“十三五”铁路交通规划,成渝中线在2021年顺利拿到“准生证”,并预期年内就可开工,这样的速度令不少线路羡慕。
这种势头,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同时,也颇具象征意义——在双圈战略加持下, 重庆、成都这两座主轴城市,正在加速走近,创造新的竞合关系 。
当然,中线的顺利推进,也是重庆和成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成渝还将 推进建设重庆至昆明、重庆至万州、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等高速铁路;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等高速铁路 。
一个彼此更近的,也与其他区域联系更紧密的新成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