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南管戏中的小梨园和大梨园有什么不同?

toc是什么2023-04-08  21

台湾南管由闽南传入,最初流行于澎湖地区,其次为嘉义,继而彰化鹿港一带,相继设馆,聘请南管艺师传授唱曲及乐器演奏。

台湾之南管戏,以七子班小梨园最为兴盛。七子班又称七色戏或七脚戏,即由7名童伶扮演生、旦、净、末、丑、贴与外等七种角色。

小梨园由16岁以下少年所组成,音色较为甜美,原本多为王公贵人私有之家庭戏班。同时,大梨园由成人担任演出,依派别之不同,又有下南、上路之分。

“大梨园”中之“上路”,是指闽南以北传入之戏曲,保存大量宋元南戏剧目,所反映的题材,大多叙述男女之悲欢离合。

此外,音乐唱腔同样是“南音”,但在曲牌处理和“管门”运用,以刚劲、淳朴及哀怨为主,别具风格,流传民间的名曲相当多。

“下南”则为以泉州腔演唱的本地戏班,流传之古剧目,记录本结构松散、脱节,文词粗劣,唱白重复,保留方言本色和浓厚的泥土味,是未经文人润色,来自民间的形态。此外,其唱腔使用“南音”,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但内容比较贫乏。

“大梨园”与“小梨园”演出之剧目,各有“十八棚头”。所谓“棚头”,即是戏码,由于闽南语称戏台为“戏棚”,因此梨园戏舞台所上演的十八出戏,便称为“十八棚头”。

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相应地,戏曲演员往往被称为“梨园子弟”,这是如何由来?“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梨园”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梨园尊奉唐玄宗李隆基?上述问题的答案都颇有趣味。在唐玄宗前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日益昌盛且接纳多元,因此,众多亚非国家的使臣、学者以及商人纷纷齐集唐都长安。在这种各地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再加上唐玄宗本人又非常喜好音乐,于是,在公元741年唐玄宗决定,将原来隶属太平寺的倡优杂技人划出来,设立左右教坊。同时,还挑选了乐工数百人,在梨园进行专门训练。当然,除了教练宫廷歌舞艺人、训练演员之外,梨园同时还肩负着一定的演出功能。上述“梨园”建立的过程,《旧唐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4429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