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所属的市:湖北省荆州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14′—112°03′,北纬29°53′—30°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
风景名胜:
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溶洞、林、泉于一体,松滋境内多处蕴含天然硫磺温泉,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滨湖公园距新神洞约一公里,位于风景区西部,占地300余亩。投资约3000万元,先后开发形成了“小西天”佛教文化区、自然游览区、民俗文化园和珍珠仙女井等自然、人文景观。
新神洞位于危水风景区的中部,洈水溶洞群中最具代表性、观赏性和研究性的溶洞。该洞发育于寒武系灰质白云岩中,距今约5亿年。以“一绝、三奇、十大重点”和近百处千奇百怪的溶洞地质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洞。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编辑本段]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据松滋统计局报告,2007年末松滋市总人口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别比为102:100;城镇人口为244431人,城镇化率为29.00%;65岁以上的人167787,占总人口的19.9%。年内出生6427人,出生率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松滋市属于湖北荆州市。
松滋地处鄂西南,山接武陵余脉,水连洞庭碧波,位于九曲回肠的荆江上游,地貌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松滋正式建制已有2200多年,1996年撤县设市,素有金松滋的美誉,松滋是工业新城,是全省20个老工业基地之一。
松滋是兼香酒城,这里气候温和,土沃粮优,是酿酒胜地,有悠久的酒文化,孕育了兼香第一酒,白云边,被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松滋是山水绿城,境内有5大水系,6大河流,共有林地面积 110 万亩。
气候环境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夏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龙王井村不仅出土一大批鱼类、鸟类、爬行类等化石,而且同步开展的地质结构、古环境气候综合研究表明,松滋化石点是世界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陆相PETM事件研究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