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赣深高铁明年建成通车,广东将实现“市市通高铁”,五年内还有望实现“市市通350高铁”。张开双臂拥抱“350时速”的广东,将改写新的产业发展版图。
“市市通高铁”加速
在高沙坝大桥施工现场,伴随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一榀重820吨、32米长的预制箱梁缓缓从架桥车尾部移动到“腹中”,稳稳落在两座桥墩之间。作业人员经过3小时的紧张施工,顺利完成箱梁架设。“这是赣深高铁第四标段新增架桥机的首秀。”中铁二十五局架梁施工负责人王李洪说。
在广汕铁路1标先行段跨永石大道特大桥和尖山髻隧道建设现场,工人已全员返岗,承建方中铁五局集团开足马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跨永石大道特大桥墩台施工完成90%以上,尖山髻隧道挖掘进度超过40%。广汕铁路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届时惠州至广州最快只需30分钟。
“项目2月10日正式复工,三月中旬工人全部返岗,工点全部开工。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项目施工全部恢复正常。”中铁五局广汕铁路1标项目经理刘永胜说,跨永石大道特大桥一共196个桥墩,计划7月底完成,随后开始架梁施工。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广东高铁建设按下快进键。
今年,连接粤东粤西的两个高铁大通道将有实质进展。广东到汕头、汕头到汕尾的广汕汕铁路已经全面启动建设,今年年底将争取把汕头到漳州的高铁建设启动,形成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沿线高铁大通道。
行进广东再提速,河源将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在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操作着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挖、打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中铁北京工程局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部介绍,河源东站已经于2月17日复工,目前已全面开启复工复产模式,施工单位在有条不紊推进工程建设。
高铁通车后,河源至深圳约38分钟,至香港54分钟,河源东站作为赣深铁路上重要节点将推动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高铁圈。远期规划广河客专、惠河城际铁路经过河源东站,届时河源东站将一跃成为大湾区东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如何拥抱发展的新速度,是河源人正在考虑的问题。围绕河源东站,“高铁新城”的规划正在加快推进。根据规划,高铁新城位于河源江东新区,拟依托赣深高铁河源东站,谋划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安置点、公共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各类高端生产要素向高铁新城集聚,构建完善的高铁经济产业生态圈。
在广东省交通运输专家、广铁集团党校副教授金一兵看来,高铁不仅带来速度的改变,也让沿线的未通高铁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在高铁的带动下,把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托举到整个区域的大盘中,相融相促,使区域经济之变越来越快。”
时速350公里的新计划
2019年10月召开的广东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透露,广东要争取5年内实现市市通350公里时速高铁。350公里时速高铁,是当前铁路项目的最高设计标准,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
在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在高铁建设上亟待提速提质。例如,商业氛围浓厚、经商群体十分庞大的潮汕地区与珠三角之间,以前仅有一条广梅汕铁路,速度较慢、运力有限,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公路出行,直到厦深铁路开通之后才得以改变,但厦深铁路也已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逢年过节更是一票难求。
对此,专家直言,广东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机制,促进全省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力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
市市通350公里时速高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广东高铁布局的“下一站”。截至目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4666公里,高快速铁路里程2027公里,高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其中既有350公里时速高铁有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在建350公里时速高铁有赣州至深圳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汕尾至汕头高铁、广州至湛江高铁、梅州至龙川高铁,未来还将谋划建设湛江至海口高铁、合浦至湛江高铁、汕头至漳州高铁、广州至河源高铁、深圳至南宁高铁等项目。
“轨道交通容量大、准时,产业转移主要靠城际轨道的完善。”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指出,相比公路运输,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准点和安全性高等特征,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框架,轨道交通的发展是产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分布的一大必要基础。
高铁网开启发展质变
最近,高新技术企业紫晶存储相关负责人李犇犇忙着在广州和梅州两地奔走。企业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设立了工厂,技术团队则主要在珠三角地区。
“这里离畲江北站只有4公里,去年10月梅汕铁路开通以后,往来珠三角十分便利。”李犇犇说,如今广梅园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活、工作比较舒适。之前由于交通不便,技术团队与梅州的往来也十分麻烦,高铁开通后,团队的交流融合更加紧密。李犇犇计划接下来将一部分技术人才引到梅州,设立技术部门。
“依高铁而建,因高铁而旺。高铁沿线主要城市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大大加快了沿线城镇化进程。”中南大学教授付卓表示。
广铁提供的数据显示,江湛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2639.7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4万人次,单日最高发送量为8.3万人次。江湛铁路开通一周年,大大推动江门、茂名、阳江、湛江四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台山温泉、阳江海陵岛、开平碉楼等热门旅游景点接待游客量,较无高铁前有一半左右增长。一年多来,广铁集团已3次调整运行图,现在每天开行32对动车组,最高峰达到39对。
高铁,贵在连网成线。正在建设的广汕汕铁路作为广州枢纽连接粤东地区的高速铁路骨干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粤东沿海地区通达广州枢纽及珠三角地区的距离。但意义还不仅于此,广汕汕向东连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汕头至漳州铁路,并与杭温、杭台铁路、温福和福厦客专一起,共同构成了东南沿海新的高速铁路大能力客运通道,将有力地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三角的联系。
金一兵指出,广汕汕铁路把广州与惠州、汕尾、汕头等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连接厦深、赣深和广深等铁路,使珠三角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的“内循环”大大加速,将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高铁经济带,助推粤东地区的振兴发展,缩短粤东与珠三角之间的发展距离,推动全省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这批时速350公里的铁路建成后,广东路网规模和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为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深圳一共有四个高铁站,四个高铁站分别是:
1、深圳北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致远中路28号。
2、福田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与益田路交叉口。
3、深圳坪山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丹梓西路。
4、光明城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三十八号路8号。
深圳北站整体布局
深圳北站分为三部分:高铁站房、东广场和西广场。其中,高速铁路呈南北方向,站房设于轨道上方;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交通为主导的副广场。在平面上,北站枢纽利用高铁站房与90m标高平台主交通层形成的十字形结构。
分别在东、西广场4个象限布置公交、出租、长途等常规接驳设施和运营中心,并分别通过东、西广场综合换乘大厅组织各种换乘。高铁站房、东广场、西广场最终以90m标高的人行平台为客流集散的主交通层而联系在一起,这个主交通层在规划上一直向东延伸至梅龙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深圳北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福田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深圳坪山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光明城站
1月2日,在正在举行的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郭昊羽通报称,广州开展了面向2035年的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提出了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要建设“轨道上的广州”,市中心至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轨道直达,广州与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轨道直达。未来广州将由公交都市升级为轨道都市。建设“高速地铁-快速地铁-普速地铁”三个层级的城市轨道网络,强化市域组团间联系,缓解现状轨道网络压力。
此外,在本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广州还规划了“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将新增一批高铁线路和高铁站,高铁站数量将达14个,未来可实现分区进站,多点到发,就近乘车。各个高铁站点之间也将互连互通,保障铁路枢纽服务。
建设“高速-快速-普速”城市轨道网络
本次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三组指标和六大发展战略。
一个目标:“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高效连接全球,便捷直连湾区城市,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打造优质公交系统和道路空间,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三组指标:
生产指标,“3060”时空目标,即市中心至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轨道直达,广州与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轨道直达;
生活指标,市域“608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80%;
生态指标,市域绿色交通出行(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车)比例不低于75%。
六大战略:规划提出更开放的国家门户、更直连的湾区核心、更高效的公共交通、更健康的道路系统、更智慧的交通大脑、更前瞻的引领发展六大发展战略。
航空方面,强化白云机场大湾区核心枢纽机场定位,与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增强全球城市连通度,形成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强化空铁联运,打造白云机场空铁综合枢纽。规划建设通用机场。
铁路方面,规划形成广湛、广河等10条出省铁路通道,实现广州至省内城市1.5小时互达,至长三角、成渝城市群5小时互达。建设湾区城市中心间高速直达轨道,实现与湾区各城市中心间60分钟直达。规划“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实现分区进站、就近乘车。
公共交通方面,由公交都市升级为轨道都市。建设“高速地铁-快速地铁-普速地铁”三个层级的城市轨道网络,强化市域组团间联系,缓解现状轨道网络压力,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轨道对接,实现广佛一张网、穗莞多通道、相邻城市中心直达。保障常规公交路权。
道路方面,提升区域对外高速公路走廊能级,构建湾区南北、东西向双通道,实现湾区道路直通。针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提出相对应的道路交通发展对策,构建包容、安全、绿色的城市道路系统。打通断头路,加密过江通道,完善结构性路网。打造连续舒适的步行与非机动车道网络。
湾区城市交通设施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
据介绍,广州分别在1993年、2006年编制了两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第一轮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交通空间格局;第二轮在市域城市空间拓展的背景下,构建了“双快”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体系。两轮交通战略规划有效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也不断得到巩固。
本轮交通战略规划立足湾区、面向全球,深化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全面提升海陆空枢纽能级和功能,湾区城市交通设施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建设“轨道上的广州”,完善结构性路网,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交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已经纳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报批稿),充分发挥交通对空间拓展和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程度,实现从交通支撑城市发展到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转变。
规划提出的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和核心指标已纳入《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了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作用。
“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
作为广州唯一的高铁站,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近年来屡创新高。去年春运期间,广州南站到发旅客总计2126.37万人次,日均到发53.16万人次。2019年1至11月,广州南站日均到发达52.13万人次,已接近春运平均水平。尤其2019年国庆黄金周,广州南站日均到发71.11万人次,比去年春运还要多33%以上,高峰日旅客到发更是高达75.77万人次。每天到发旅客量都堪比春运,已经成为了广州南站的常态。广州南站旅客数量过多带来了停车难、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而规划中的“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将包含14个高铁站,未来可实现分区进站,多点到发,就近乘车。
这14个高铁站分别是:
广州市中心:广州站+广州东站
东向:黄埔站、新塘站、增城站
南向:南沙站、庆盛站
西向:广州南站、佛山西站
北向:白云站(棠溪站)、广州北站、机场站
东北向:从化站、知识城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