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牛坬是佳县坑镇的一个自然村,在佳县南四十公里处的群山深处。村子在形如莲花的山窝里,窑洞沿着莲花瓣似的山壁绕成一个小圈。村子极小,小的有些玲珑,有些精致。
赤牛坬的古民俗窑洞建在沟口南边突出的一个山崖上,山崖叫牛岭。赤牛坬先民因山顺势,修筑了层层叠叠、状如蜂巢的窑洞群。窑洞群形如楔子,结结实实地楔在牛岭山嘴上。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现代村民环绕着山窝的崖壁陆续修了一层层、一叠叠崭新窑洞。新的窑洞宽敞而明亮,老的窑洞古朴而紧致,新居与古居紧紧环抱,嵌为一体。
近年来,为了打造民俗村,村民将村子中心的沟掌填平,造出了一块小小的平地。平地东边靠山,因山就势,建了演艺大舞台、观赏水池。平地西边紧邻沟口,地势较为宽展平坦,建为广场。小广场既可作为村民日常休闲 娱乐 、锻炼身体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游客增多时,又可供村民摆摊设点,兜售特产。村子的道路在广场南边,路边建有一条很宽的导洪渠,导洪渠拱顶覆盖,大概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清淤方便,在广场看台边留出短短一段明渠,渠上修建了两座精致秀气的玉石拱桥,将小广场点缀的洋气而俊秀。
走进牛岭景区,你会发现牛岭古居的建筑很奇。
首先是选址奇。牛岭古居建筑在三面临空,一面与山相连的崖畔上,临空的崖畔宛若老龟探出的头,层层叠砌的建筑仿佛老龟驮着的一摞重重的金币。赤牛坬先民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寓意福寿长久的风水宝地,才千辛万苦的在这陡壁峭崖上建起了层层叠叠的窑洞,驻足安家,繁衍生息。
其次是古居窑洞建筑密集,超呼想象。仅牛岭一个小小山头密密麻麻排满了三百多孔窑洞,窑洞密集而不拥挤,整齐有序而不杂乱无章,更加山顶之上建有一座玲珑隽秀的小园亭,把整个牛岭装扮得犹如一座宫殿,因此常常被游人亲切地称赞为“陕北的布达拉宫”。
第三是建筑设计奇妙。所有窑洞俱在山顶部的崖壁上叠砌,高有六层,窑洞的功能也不尽相同。阳面和一层多为住宅,窑洞修建的高而深。背面为阴面,二层三层多为生活用品储藏间,建筑的稍浅稍低一些,再上为牲灵饲养和农具储藏间,建筑的更浅更低,仅能容人低头进入,最上层为粮食储藏、加工间,宽敞而明亮。
第四是住宅窑洞的门窗设计奇。住宅窑洞设计有里外两樘门。第一樘为外门,连窗中门,室内没有家具和生活用品摆设,空空荡荡,窑腿中间有过道相通,所有窑洞相互贯通,仿佛富贵人家的互抱穿廊。第二樘门也是连窗中门,与第一樘门无异,把里外隔为两间。里间有炕、灶、锅台,家具、灶具、生活用具等一应俱全。里间的窑洞也有过道相连,间间贯通。
第五是窑洞建设构思奇妙。出了一层,从踏步上至二层以后,每层左右相通,上下想连,仿佛一个迷宫世界,你可以从任何一间门进去,顺着里边的过道,或挺直腰杆,或猫着腰,慢慢的一步一步走,既不需回头也不需出外,神不知鬼不觉地可以直达顶层。
第六是整体建筑排水设计奇。牛岭古居的所有建筑雨水俱可排在室外的坡道上。室外的坡道很陡,每层有两个转角,每层转角处建有一个的圆形排水洞,排水洞垂直向下,直通广场导洪渠,地面很少有明的积水。排水洞和洞口修砌的很大,能容人,这样既能防止杂物堵挡,又能顺畅排泄特大山洪。或许正是有这样通畅的排水设施,几百年来,这古老的建筑才能免受雨水冲刷,完好的屹立在这崖壁之上。
慢慢行走牛岭景区的窑洞里,静静地欣赏着这奇妙的建筑,细细咀嚼着这窑洞里泛霉的气味,你会惊奇地发现,牛岭的窑洞里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或深深藏在斑驳的墙壁里,或静静地躺在陈旧的窗棂上。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咀嚼,这些故事带着丝丝成年老土的芬芳,留淌着岁月的沧桑,发人深思,感人至深。
赤牛坬的地形很绝。赤牛坬由两座大山的山嘴组成,古老的建筑修建在南面悬空的崖壁之上,古旧的进村道路从深沟的崖壁上盘岩而上,山顶上的塬地近在咫尺。这种选择住宅的优势,既在于最大限度的减轻了山地稼穑的劳动强度,又能最大限度的防范匪患的侵扰。赤牛坬古居传说始建于明末清初,有近六百多年的 历史 。人事几度更替,战火无数次燃遍陕北大地,这些建筑却依然保存的完好如初,不能不赞叹当时选择这块风水宝地人的超人眼光和智慧。
赤牛坬民俗村的民俗展品很丰富。民俗村有三个展区,每个展区有不同的主题。展区大,展室多,展示内容丰富,展品数量可观是赤牛坬民俗村又一特点。
第一个展区主题为“烟火人家”。这个展区与牛岭景区紧紧相邻,在牛岭东面凹进去的地方,整体建筑风格仿照牛岭古居,共四层,窑洞高大宽敞。这里主要展现的是山区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蒸馍挂面,捻线纺织,春种秋收,打场晒粮。这里同时也展示着山区人家耕种的普通农作物,诸如红枣、麻、糜、黍、谷等等。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山区农耕人家的火热生活气息和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与向往。
第二展区是“博物馆”。“博物馆”建在牛岭景区对面的北山嘴上。这个展区共三层,每层有十多孔窑洞,展示的多为农耕人家日常生活与劳作用品。进入展室,窑洞深而阔,间间相通,堆放的展品庞杂而纷繁,老旧而又罕见,诸如农耕用具、狩猎用具、手工作坊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种类丰富,面面俱到,据说展品多达三万多件。对于一个山区农村,能收藏如此丰富的老物件,确实不易。
第三个展区在北山脚下的平地上,由七孔窑洞组成,主要展示了山区人的七种手工作坊生活。展室通过老物件的有序摆放,立体地呈现了旧时代山区手工作坊的各种工艺流程,如酿醋、印染、造纸、擀毡、运输工具制作等。
参观完赤牛坬民俗村,我不禁对赤牛坬民俗村的建筑奇、选址绝、展品丰富而赞叹,我更赞叹赤牛坬古老先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赞赏赤牛坬后人不忘先祖、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种继往开来,顽强拼搏、砥砺奋发精神的代代赓续,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延续至今,中国梦才会美梦成真。
再见了,赤牛坬。
再见了,陕北的“布达拉宫”,愿你的明天更美更好。
昨日,我随群友一起到中国最美乡村旅游胜地——陕西省佳县赤牛坬村去浪,去感受那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清晨我们背着简单的行囊,随着春风、和着寒冷、坐着大巴,颠簸在山路十八湾的油路上,三小时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实实在在的乡村景象,一块特大的长着牛角的山石上——【赤牛坬】三个字尤为显眼,石牛、仿古八角楼亭也是本村的招牌,南瓜、辣椒、玉米棒,高梁、谷子、软米籽,黄土地里放羊的。
坪院里特有的山石凿成一块块带痕的圆盘,摆弄成镂空的、弧形的形状,形成一种屏风式的山村风貌。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位于黄河近岸,四面龟山怀抱,枣林层叠,气韵生动,新村逶迤延展,绿树掩映,步步入景。是陕西榆林市创建的第一批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
以前“一村人家,几缕炊烟,一畦菜地,几道篱笆”的生活气息己被现代生活逐渐取代,之前的一些农耕工具、生活用品、民间艺术品等等只能进入“民俗博物馆”,一些风俗、作物、美食只能拍成画,住的是土窑洞睡的是大炕头,作为文化教育、爱国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基地。这是一种黄土文化、农耕文化,展现的是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传统韵味”,弘扬的是“民族精神”,表现出丰富而博大精深的陕北农耕生活,为我们再现了逝去的岁月,记录了历史的脚印。
说实话同样生在黄土高原的我们,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我们,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我们,对这种黄土地习俗文化并不陌生,甚至多年前我们都是亲身的体验者实践者。
午间,庄户人家的粉条豆腐汤莱、骨垒、枣糕、高梁稀汤饭、山药丝丝菜,让我们亲口尝到,有回味有感叹。
赤牛坬的村民们的脸上那沟壑纵横的皱纹,是岁月沉淀的精华,他们用大地做舞台,山头做导具,特有的山石做布景,全村皆演员,不分男女老少,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把那种民间最原始的婚嫁、祭祀、祈雨、男耕女织等习俗生活展演出来,谱写的是新农村景象,农民纯真的智慧得到了又一种体现。
回家之后人们问我景色好不好,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