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生活对历史的影响》作者维舟。这个维舟是谁?什么知识背景?出过什么书籍?

硝酸铵溶于水2023-04-03  40

维舟

维舟,77年生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2004年起撰写博客至今。

维舟

70后,知名书评人。从事一份与自己兴趣了无相涉的工作已13年。2 0 0 4年起开始写文章。兴趣驳杂,好读书不求甚解。

维舟家在上海世博园附近某小区,书房在阁楼,光线充足,格调雅致。两墙白色书柜量身定制,一左一右。书房藏书大概四千册,分类如下:一排历史,从古代到近代,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环境史、城市史也纳入其中;一排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神话学,有《圣经》、释迦牟尼故事,有张承志,也有安妮宝贝。

维舟跻身广告行业,是意料不到的事情。由于高考数学考不好,他被调剂到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头几年比较郁闷。我是一个打开电视见到广告就转台的人,现在却要成为广告人。”

白天上班,晚上阅读、写作,维舟从不跟同事提及他在网上“维舟”的身份:“怕他们觉得我是个怪物。广告圈里的人比较时髦,多看杂志少看书。包括我自己,在工作的头五年也不想看书。后来才开始慢慢捡起来这个习惯。看书能够让我的心平静一些,像镇定剂。”

2004年,出于个人兴趣,他在博客“维舟试望故国”上发表考证和注释类文章,开始受人关注。“后来南方都市报编辑戴新伟先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写专栏。我就写了一些书评和评论。”从此,他以书评人身份进入文化圈。

看书喜欢顺藤摸瓜

维舟的启蒙读物是少时在崇明乡下反复吟读的古典文学,尤其唐诗宋词。后来对历史感兴趣,开始读各种历史著作。“早期看古代史,尤其对中外交通史蛮有兴趣。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提到另一本书的某些观点值得一看,就去找那本书。这样顺藤摸瓜地一路找过去。豆瓣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在上面经常能发现我感兴趣的图书。基本上,我都是看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范畴和人文科学之内的书。”

维舟表示,看不同类型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于如果单从某一个角度切入的话,观点是会有失偏颇。“比如说只是从历史角度看待某一个课题,结果看的角度是会有点偏的,但是如果从其他的角度去把握,可能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正是这样一本让他受启发的书:“书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人类学界影响很大。比如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把人类学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写作。以往人类学学者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并不是作文,而是对现实和客观的一种描述。书中作者们颠覆了这种看法,‘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人写出来的,你认为自己客观,不可能不夹杂着一些主观的东西。’这本书出来以后,对当时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挺颠覆性的。”

维舟一直关注乡村环保等社会学的问题,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书评。书架上有一本曹锦清的《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作者因早期写过《黄河边的中国》而出名。“他写过很多调研浙北农村的心得,事无巨细都记下来,他得出了蛮多让我启发的结论。比如说一个人的爷爷以前是地主,1949年后被打倒了,但这个家族蕴藏的文化价值或说是价值观延续下来了。到1978年以后他的子孙又发达起来了。当然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地方还是很普遍的。只是在浙江这边可能还突出一点。因为浙江北部本来就是文化教育相当发达的地区。”

藏书纯粹为了读

书架上有不少日文书,维舟说他借助字典可以阅读日语书籍。其中有一本昭和十三年(1938年)版的《日本国势图会》,是维舟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本书,装帧漂亮,书封印着“许亦非藏书”,估计是藏书家许亦非去世后,后人把他的藏书放到市场上流通。2007年,维舟花50块买到它。书里主要以统计图表的方式对那个年代的世界形势作介绍,包括对中国(“北支那”、“南支那”)的种种情况介绍。“这本书蛮有意思的。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日本人当时的看法。首先上来就讲世界大事,把世界各国分别排列。它不是按照现在国家的排列顺序,而是按照帝国的顺序排列。它把英国列为世界第一大国。因为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及其人口是世界第一的。编辑的思维是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有别于我们研究近代史的思维和想法。”

“我藏书纯粹只是为了读,不是为了收藏珍本。收藏珍本一方面需要钱,另一方面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不会花高价去买线装书。”维舟说。但他也因此错失了一些书。有一次,他在文庙附近的古玩市场逛旧书摊,有人卖一本1933年日本三省堂出的地理教科书,里面描绘了那个年代日本对历史的记载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其中把台湾、朝鲜都划入了日本的领土。“那人叫价一百多,我砍价不成,最后没有谈拢,第二次去看,找不到了。”

维舟统计了一下,工作至少占据他每天的九个小时,一年下来顶多能看三四百本书而已。“书看得越多,越不敢随便评论。每个行当都是这样,越是深入进去,越会发现这个行当里面可畏的人太多。比如像书评人乔纳森,他读书真的很厉害,懂的语言也多,很天才。”维舟说,“前阵子还有人跟我讲:你的知识缺陷就是不懂经济学。如果要观察时

政,懂经济学是很重要的。我说是的,这个我承认的。”

小小阁楼,容量有限,这些年维舟买书已经很克制了,看一遍就够了的书他不会买。于是他常利用图书馆借书:“浦东图书馆环境很好,上海图书馆资料比它要更齐全。这两个都是我常会去的图书馆。”

潮州八景

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现在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外八景】

□ 湘桥春涨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 韩祠橡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金黄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岩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

□ 凤凰时雨 凤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主体建筑,该台因立于洲头,历史上屡遭洪水猛浪之厄,这次重建前所存残迹为民国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与原貌相差甚远。

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亭阁上的“凤台时雨”、“中流砥柱”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若从远处欣赏,则有如古人所说的“烟云开罨画,灯火见楼台”,美不胜收。

凤凰台以借景著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的诗,把这个景点描述得淋漓尽致: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 龙湫宝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车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从前观赏此景,可见古塔屹立江中,与意溪遥遥相对,江水环绕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见湘桥如长虹横贯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凤凰山,右边是炊烟袅袅的闹市,左边是一片广阔的绿野乡村。走进寺院,则见寺僧焚香礼佛,敲钟弄鼓,别有一番风味。夜间则游艇如梭,通宵不息。每当月夜,游人或系艇塔边,饮茶抒怀;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满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正如郑兰枝所描写的:

古塔峥嵘鳄水头,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五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一幅江城入画秋。

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去,小洲则因整治韩洒而被炸掉,仅存水下残基。现在,替代此景有“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时溪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丈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沿塔内扶梯登上塔顶,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天然风貌,一览无遗。

□ 鳄渡秋风 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古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衬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有诗赞道:

轻舟渺渺逐清风,载向西来复向东。

人立晴波秋水绿,叶飞远浦晚霞红。

一溪爽籁韩潮阔,两岸凉飚鳄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处,于今歌咏在江中。

□ 西湖鱼筏 西湖鱼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当夏初,湖水浸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邑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如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水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绢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西湖浚于唐代,原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为游湖。湖上有横贯东西的虹桥,有别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渔庄,充分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那小巧玲珑、典雅古朴的特点。

□ 北阁佛灯 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东临急水直下的韩江流水,登临北阁,北堤上的“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祠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相传阁前佛灯,夜间金光四射,江面上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陆路东从饶平的南武栋,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见灯光,为韩江夜航的标志。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解放前夕已尽遭毁塌。新的建设时期,通政人和,百废俱兴,这一湮没已久的胜景又得到重建。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九十八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秦鄂生为玄天阁题匾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阁内重塑真武帝的艺术造像。阁旁耸立石佛灯一座。阁下山坡是韩江楼,为双层建筑,上作观赏之用,下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熙先生为楼题匾,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韩江楼的南面辟建迥澜亭,亭刻对联为:“折地河声奔足低,脱天峰影落城头。”再现了郑兰枝当年咏叹的景象:

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内八景】

关于内八景,由于历史沧桑,不仅有些景观已不见踪迹,而且连说法上也不一致。清郑昌时有潮州十咏,实际就是十处景观,即“东楼观潮”、“西园赏菊”、“莲花午照”、“奎阁晨晖”、“佛宫梵唱”、“七星夜月”、“道圃红棉”、“镇海钟声”、“芦荻晚眺”、“丹桂流香”。而流传的内八景则是在上述十景中删除“道圃红棉”和“丹桂流香”,且在名字上也不尽同。如“佛宫梵唱”为“古刹梵唱”,“七星夜月”为“七星步月”(也有说“星桥夜月”),“莲花午照”为“莲林浮影”,“镇海钟声”为“府衙(楼)钟声”,“奎阁晨晖”为“奎阁腾辉”,“芦荻晚眺”为“渔庄晚眺”等。而黄梅吟先生在《潮州街道掌故》中又增加“菠萝怪石”一景,同时也记述“道圃红棉”与“西园赏菊”是同一地点。

综上所述,对于古城内八景的历史及现状,可作大体的分析。

“东楼观潮”指在东门楼(广济城楼)上观看韩江潮涨。因东门楼正对湘子桥(广济桥),每年春夏韩江水涨,流过湘子桥时而形成独特的景观。此景似与“湘桥春涨”相同,只是观赏位置不同。

“西园赏菊”指位于道后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礼部尚书黄锦的别墅花园,因花园

称为西园,园内假山莲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种最多,故赏菊成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为学校,因此“西园赏菊”也不存在。

“古刹梵唱”指位于开元路的开元镇国禅寺,因过去僧侣众多,每于晨昏人静时作功课,发出悦耳的颂经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为一景。可惜开元寺现处闹市区,僧众不多,因此已没有过去的效果。当然早晚课仍会吸引一些听众。

“府衙钟声”位于义安路与昌黎路交界处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楼,称镇海楼,楼上有大钟,每于夜静更深时发出报时钟声,声及全城。而楼上栏杆柱头的一百零八只木雕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俗称“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时,因清军据守,革命军纵火烧楼,付之一炬,此景也随之消失。

“莲花午照”位于上西平路与西马路交界处路口的莲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莲花,当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时,莲花浮现于水中,蔚为奇观。据传当初因井泉过猛,浃喷泥沙,故以一石雕莲花压于泉眼。由于现在周围多民居,午照难入井中,且该井因自来水的兴建而废用,已建铁栏保护。

“七星步月”位于北马路忠节坊内七星桥巷,该处原为沟塘,上有石桥,桥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后半夜由东到西二方泻入桥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赏月,别有情趣。现此地已全为民居,只剩七星桥巷。

“奎阁晨晖”位于南门古城边,原有一奎星阁(也称魁星阁),结构严谨朴素,阁顶有双龙夺珠雕塑,因中间的大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夺目,故有“奎阁晨晖”之谓。目前此阁已废。

“芦荻晚眺”位于国王宫巷通环城路处,原此地与西湖相连,称芦荻洲,也称小西湖。因景致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渔庄的灯光点点而得名,现此地已全建为民房及医院。

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消亡了,但新的不断兴起,只是人们没有去发现并很好地宣传。比如葫芦山上的凤栖楼,何妨称之为“银山栖凤”,滨湖的涵碧楼,呈现“楼涵虚碧”的风光,而“学宫礼乐”、“江畔红棉”、“叩齿(西寺)双塔”、“饶馆翰香”等,都是近年在古城兴起的新景观。随着“旅游旺市”战略的实施,相信新的内八景将会出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707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