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一般几点开始

兰新铁路2023-04-03  22

婚宴一般几点开始

婚宴一般几点开始,你知道吗?在现在人中,很多人结婚的时候,会举办婚礼,婚礼对于纪念新人结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关于婚礼婚宴的时间,每个地方都不同,下面我为大家解答婚宴一般几点开始。

婚宴一般几点开始1

一、婚宴一般几点开始

1、中午婚宴开始吉时

有的人可能会在中午举行婚礼,那么婚宴则是在中午。一般婚礼的开始的时间最好是11:28分,或者是11:38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宾客基本上到齐了,然后数字8又比较吉利,还有就是婚礼仪式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因此这样安排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刚好可以开始喜宴,宾客们也不至于饿肚子。

2、晚上婚宴开始吉时

有的新人则是在婚礼的时候举行的晚宴,一般婚礼开始的时间是17:58分,或者是18:08分,与中午开始婚礼的时间一样,一是为了吉利,二是为了晚上的婚宴不会太晚,三是在晚宴过后路途较远的宾客有足够的时间返程。

二、婚礼请帖时间写几点

一般来说婚礼午宴都是在中午12点左右开始,新人们在写婚礼请帖的时候,可以将时间写成11:58分、12:08分、12:18分等,这样新人提前到达不会等太久,而且数字8也比较喜庆。晚宴同样可以可以写成17:58分或者是18:08分开始。

三、婚礼时间的讲究

1、如果新人的婚礼是在工作日举办的话,那么参加婚宴的宾客则是要在下班之后才能够赶到,所以婚礼晚宴的开始时间最好是晚上的七点半到八点左右。如果是在平时的休息日,那么婚宴的时间则可以提前。

2、不同季节举行婚礼的话,需要注意婚宴的开席时间。冬天天黑的比较早,而且天气寒冷,婚宴时间应该提前。而且夏季的话,因为光照时间长,且天气炎热,所以婚宴可以选择晚一点。

3、婚礼上面需要讲究喜庆和吉利,所以婚宴的开始时间一般都需要带有数字8,比如说08、18、28等都是非常合适的。

婚宴一般几点开始2

婚宴时间有讲究吗

一、地区不同时间也不同

目前的结婚仪式不同地区也是存在区别的。

在南方婚宴大多都是在晚上,而在北方则都是选择午宴。婚礼流程的时间关系着婚宴开始时间,一来要注重婚礼仪式的隆重,其次也要考虑嘉宾等待婚宴开始的时间,这将影响到婚宴的.开席时间。

二、婚宴时间会随情况产生变化

很多人纠结请柬上写的时间到底是婚宴开始时间还是宾客到达时间,这个就要看新人怎么去设计请柬了,新人可以把婚礼开始时间印上去,没有具体时间就不需要,适当提前即可,若要印上时间最好选择11:28或11:38,以提示宾客早点到。

若婚宴是中午的时间,一般都是在11:58、12:08、12:18等这几个时间里。婚宴是晚上,那时间可以写5:58、6:08—6:58之间,婚宴什么时候开始并不固定,它会因情况变化而变化。

三、影响婚宴开始时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新人到达的时间

万一在路途中出现什么情况,肯定是会耽误时间的,不然就是酒店的问题,承接多场婚礼,让新人进场的时间晚了。

2、来参加婚宴的宾客没来齐

一来需要确定婚宴来宾是否都带齐,二要看重要的嘉宾到了没,其次还有证婚人、主婚人是否到了,没到则都要稍微等待一下。

你要问那种的 红白喜事下面的也全,如果缺的话在问我

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

福州传统宴会中的许多礼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义,且并不繁杂,稍加讲究就能做到,现时进行了许多革新,这些礼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来。

语言上的客套: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劳驾”,客人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无声胜有声”。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饱了”(粗鲁)。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肴中宜与不宜: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79岁就是81岁;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因为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

拗九节与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二十九……(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二月二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除夕“避债戏”

福州民间剧团过去有一个传统的班规习俗,即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红纸条将戏箱封住),表示戏班人员放假回家过年,要到来年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堂演出。

福州台江坞尾古建筑万寿尚书庙里的戏台每年除夕之夜锣鼓喧天,热闹异常。在古代,台江商贸发达,贫富不均。有钱人家除夕之夜灯红酒绿,满桌佳肴。而贫苦人家最怕年关到来,债主临门逼债。有些慈善家出于同情,便募捐筹款,以高酬金聘请闽剧班社,特定在除夕之夜破例到万寿尚书庙里演戏,并规定要通宵达旦,好让穷苦的负债者聚集到庙中看戏。当晚如有债主进庙逼债,一来人群拥挤难以找到人,二来会遭到穷人们群起而轰之。所以万寿尚书庙除夕演戏免费专供穷人看,被俗称为“避债戏”。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正月初一,便算是过年了,债主又不便开口向穷人讨钱,否则自己也会感到不吉利。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有许多已经逐渐革新简化,但还有残留痕迹。

办丧事,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过之后,就要服丧。古时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丧中是十分狼狈的,所以福州有句讽人其貌不扬的话叫“真像孤哀子”,就是这个意思。

上寿的人死亡,有发素帖(即讣告)及企“屏风”的规矩,在素帖及屏风上自称为“不孝男”,戴孝一般都是首七开始,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发,刮胡须,否则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带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出葬时孝男要手执“孝儿杖”,杖长三尺,糊以白纸絮。孝儿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这就是所谓“柴娘罢(父亲)、竹娘奶(母亲)”。

“做半段”

福州郊县的乡村早已有约定俗成的村庆活动——做半段。这村庆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且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村庆日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村庆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所有相邻乡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错开来,每村一年一次,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庆活动不停,节庆气氛热闹,历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届时,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划拳喝酒声此落彼起。亲戚朋友聚在一块,畅叙亲情友谊。宴席上,或商谈买卖生意,或话桑麻,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酒过数巡,皓月当空,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要告辞了,远道的客人则留宿。

请回门和“撮食”

女子出嫁之后,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辈的人,到男家“请回门”。这时,新娘新郎便在晚辈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门”。如果双方家庭相隔较远,就要坐轿、扛兜、骑车、坐船。现在交通方便,选坐汽车。

请回门古称归宁。只来一天,当晚便回男家的,叫“请赶烛”,定在烛明夜黑时分返回夫家;要是路远,或女家场面热闹,可逗留三五天,既可会见女家的亲戚朋友,又可在热闹场面,人们对新郎(俗称姑爷、姐夫)进行有趣的乐和滑稽的调笑。作为新女婿定要礼貌待人,举止文明,婉转答对,避免被圈入合谋计算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罚,又要被人取笑。稍有差错,都要被“处罚(罚钱)。从单项罚钱,买了礼饼等分给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小“撮食”;到几项罚钱集中起来,办起酒宴请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大“撮食”。一般岳父母出面干预过重的“撮食”,只要不属于新女婿本身智力低下或洋相百出的。

清明节与“菠菠粿”

福州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点心。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主神已安坐神位,几尊示进庙的小神分别由男青年抱着,从数里外的田头地边争着往庙里跑,最先到者会得到人们最多的祝福。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庙安坐后,庙前焰火四起,锣鼓震耳,直到深夜。

早年,福州还有许多迎神活动,如迎吴颜爷、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等。因此种活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遂逐渐地淡化,唯春节期间被称为“迎年”的游神还能看到。

送三旦和满月酒

生男生女,外公外婆家都要“送三旦”。“送三旦”是指分娩三天,定为“三朝洗儿”日,作为娘家人,就要为产妇送来了鸡、面、蛋、油糯米、红糖等礼品,以供哺乳育儿期间的食用。有的娘家殷实,还送来桂圆、羊、鸭以及幼儿的衣服、兜衣、小棉被、毯等,甚至金银饰品、贺礼。娘家的亲戚也有“赠安”的礼品,一般为鸡面或太平面,宽绰的还赠送高档东西。这些都集中娘家,分娩后第三天,挑担或驾车送来。“送三旦”,多是产妇的弟侄辈挑来,也有地方是外婆领担送来。福州民间十分重视分娩后的调养,要吃若干只鸡,三餐食线面或糯米饭,忌吃海鲜之类东西,保元养身,以期喂乳不乏。到了婴儿满一个月,喜家要请喝“满月酒”。大家合饮一堂,酒毕,来宾都分别看看婴儿,赠送“弥月之庆”红包。这是礼尚往来的,收了人家的,到了人家添婴,也要还应人家。

现在,分娩多住医院妇产科调理,“送三旦”例俗也不大流行,多改为“送满月”。所有亲戚“赠安”的,也在这时,送来的,聚集一堂饮满月酒,合第庆喜。这样,已把繁琐的事,集中一天办了。

冬至与搓“米时”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许多歌词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704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