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在西安市。
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的历史沿革: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大雁塔在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路南段11号大慈恩寺内,位于西安市。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大雁塔的名称由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于今未变。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位于Xi安。大雁塔位于陕西省Xi市雁塔区大雁塔街东方广场路3号。
永惠堂三年(652),玄奘为了保存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卷轴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它最初有五层,后来盖到了九层,然后楼层和高度都换了几次。最后定为七层宝塔,高64.517米,底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唐代现存最早、最大的砖塔,是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原,融入中国文化的典型物证。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的五次重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设计模仿了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拜佛塔——大雁塔(Dajue Pagoda),共五层,高60米。
第二次:
后来,唐高宗李志觉得这座印度风格的建筑与长安的整体建筑风格不协调,于是进行了重修,并将大雁塔加高至第9层。
第三次:
长安年间(701-704),朝廷第三次修建大雁塔。武则天打破了唐朝已经形成的奇数层的惯例,将大雁塔上升到了10层的偶数层。(另一方面,武则天和贵族们捐资在原址重建,新建了一座七层青砖塔。)
第四次:
五代后长兴二年(931),后唐第四次重修大雁塔,又恢复到第七层。后来,Xi安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掉了下来,塔被震碎了。
第五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进行了第五次修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保持唐代塔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部完全覆盖了60厘米厚的覆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就是今天看到的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