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庄公位于哪里

什么是双修2023-04-03  1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他身边的人很好,衣物什么都会分给他们,因而身边的将领会努力奋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是个虔诚的人,有信仰的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曹刿认同的地方,说明他对百姓很好,在尽量避免冤假错案。这三件事说明鲁庄公有一战的能力,因而他不鄙

正名是“歙县明代民居博物馆”,其中有民居、厅堂、牌坊、路亭、桥梁等等,是从敏县各地数百件明代建筑中选择拆迁而来的。“明庄”的村口,有一座结构独特的石牌坊,它的四根柱子,不是一字形排列,而是口字形排列,这是明代嘉靖年间郑绮建立的。

鲁庄公尽管不是一个十分圣明的君王,但是,把他作为一个庸君,“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实在有失公正。细细地揣摩《曹刿论战》内容,也不难从鲁庄公身上发现有许多可取之处。

首先,鲁庄公能够打破等级观念,虚心纳谏,唯贤是用。

曹刿乃一介布衣,鲁庄公则为一国之尊,两者有着何等的地位悬殊!假如鲁庄公不能打破常规,消除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将无一官半职的曹刿拒于门外,那么,也就没有了日后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许历史将会改写。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屈驾接受了曹刿的“请见”,而且还诚恳地回答了曹刿的一系列询问,一点也没摆君王的架子,显得是那么的随和虔诚,俨然是在对知己者促膝谈心。他还进一步接受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很亲密地“与之乘”。 作为一国之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不能不让人敬佩。战争过程中,鲁庄公虽多次出现“将鼓之”、“将逐之”等急躁冒进的念头,但当曹刿及时阻止后,他并没有坚持自己的错误,一意孤行,而是听从于曹刿的决断,把长勺之战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曹刿。正是因为鲁庄公的开明之举,才使得曹刿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可以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是曹刿和鲁庄公精诚合作的结果。

第二,在鲁庄公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国民意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尽管鲁庄公战前未曾深谋远虑,应战的条件尚不成熟,“将战”难免显出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仓促和盲目;但当敌国入侵之时,能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亦属捍卫国家尊严的正义之举,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当曹刿“入见”后,向鲁庄公询问“何以战”的条件时,他能够列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取信于民的举措,至少可以证明他的头脑中还装着老百姓,他的统治还算是仁政的,这与暴虐的纣王、秦始皇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鲁国“可以一战”的重要政治前提。

第三,鲁庄公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者的圣明。

长勺之战胜利结束后,“公问其故”。评论家认为这又一次显示出鲁庄公的“鄙”——战争胜利了,而国君还“不知其故”!乍一想,似乎有理;细一琢磨,我们何尝不能看到他的诚实的一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公”能“问其故”,这证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的一面;但他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羞于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除了具有谦逊的胸怀之外,更需要有一种战胜虚伪的勇气!鲁庄公的这种圣明之举,是不少国君乃至许多王公大臣以及诸多自以为是的人难于做到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669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