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杯
世界杯(World Cup,FIFA World Cup),国际足联世界杯,世界足球锦标赛是世界上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与奥运会并称为全球体育两大顶级赛事。是影响力以及转播覆盖率超过奥运会的全球最大体育盛事。世界杯是全球各个国家最梦寐以求的神圣荣耀,哪一支国家足球队能得到它,就是名正言顺的世界第一。整个世界都会为之疯狂沸腾,世界杯上发挥出色的球员都会被该国家奉为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所以它亦代表了各个足球运动员的终极梦想。每四年举办一次,任何国际足联(FIFA)会员国(地区)都可以派出代表队报名参加。
2.非洲杯
非洲杯,全称为非洲国家杯,由非洲足联主办,是非洲大陆最高规格的国家队比赛,地位等同于欧洲杯、美洲杯和亚洲杯等其他大洲的洲际大赛。第一届非洲杯于1957年举行,自1968年开始,此项赛事正式确定为每两年举办一届,并一直延续至今。
3.亚洲杯
亚洲杯,全称为亚洲足球锦标赛,是亚足联为了与另一个举世瞩目,同时也比亚洲杯水平高很多的比赛——欧洲杯隔开(并不是奥运会)。虽然亚洲足球整体水平远逊于欧洲足球,但亚洲杯的历史却比欧洲杯整整早了四年。1956年,首届亚洲杯足球赛在香港举行。
4.南美杯
南美解放者杯是一项由南美洲各支顶级球会之间竞争的最高荣誉的国际足球赛事,赛事等级相等于欧洲的欧洲冠军杯。于1960年举行首届赛事,由南美洲足球协会负责举办。虽然南美解放者杯只规定南美足协所属球会参与(合共十个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玻利维亚),但近来南美解放者杯已经放宽给墨西哥球会参加。阿根廷的独立队是夺得该项锦标最多的球队。
5.欧洲杯
欧罗巴洲足球锦标赛(UEFA European Championship)(即:欧洲杯)是一项由欧洲足协成员国间参加的最高级别国家级足球赛事,于1960年举行第一届,其后每四年举行一届。赛事创办时名称为 European Nations Cup,其后于1968年改名为 Europ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
剩下的是也很好看的小杯赛
1.欧洲的五大联赛。俗称:德甲,西甲,意甲,法甲,英超。
2.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赛事:欧洲冠军杯。
谁都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除了南极洲和大洋洲因为距离其他大陆较远而无需多说外,其他几大洲间的主要界线都被各种地理论著介绍过不少。不过事实上,这些分界线的背后还藏着很多故事。欧亚边界变了3000多年
一般认为,欧洲的全名“欧罗巴”来自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名字,但根据腓尼基人的传说,3000多年前,以航海著称的腓尼基人为了确定方位,把东方称为“亚细亚”(日出之地),西方称为“欧罗巴”(日落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欧亚这两个拥有共同陆地边界的大洲从命名那天起,便“难舍难分”了。
可“边界纠纷”也正从这一刻开始:日出日落的概念太模糊,哪儿算欧洲,哪儿算亚洲,就这么一直吵了3000多年。其间,德高望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提出,就以土耳其海峡、黑海、亚速海为界,西边归欧洲,东边归亚洲,谁也别争。对此,许多人都无异议,亚欧之间的南界就基本确定下来。可这位历史学家没去过北方,不知道其实亚速海以北,两个洲还有几千公里的共同边界,于是这场领土仗还要打下去。
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处理问题就“简单粗暴”得多:他们设立了一个“亚细亚行省”,划入该行省版图的就算亚洲“洲籍”,否则就不是。这样一来,印度、中国、东南亚都不算亚洲了,不但如此,这个“亚细亚版图”也随着帝国领土的变化像个气球般不断地膨胀或萎缩。
到了16、17世纪,关于欧亚北部分界线的争端也愈演愈烈,有些人希望把欧洲划得尽量大些。1760年,法国人画的世界地图中,中国新疆的一大半都被算作了欧洲。好在俄国地理学家塔季晓夫通过观察,发现乌拉尔山两侧动植物差异明显,于是提出以此山为界,很快得到公认,后来人们又将发源于此山的乌拉尔河和横亘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山作为边界的延伸,与之前确定下来的南界相连,打了3000多年的“边界纠纷”至此总算告一段落。有趣的是,这场争论自始至终发生在欧洲人之间,而亚洲人基本保持沉默,其实道理很简单:那时的大多数亚洲人并不知道“亚细亚”这一说法是怎么回事。
少有的洲界纪念标记
由于大多数大洲间的分界线不是海峡就是大洋,所以很难设立象征性的标志物。作为特例,位于俄罗斯境内的“欧亚分界线纪念碑”,就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洲界纪念标记。
这座纪念碑位于叶卡捷琳堡市以西45公里处。它的基座用暗红色花岗岩砌成,正中用青灰色石砖分割成两半,一面写着“欧洲”,一面写着“亚洲”。有人风趣地说,“如果说俄罗斯是只双头鹰,一头看着亚洲,一头看着欧洲,那么这个地方就应该是撑着双头的脖子。”
有趣的是,住在分隔线亚洲一侧的居民几乎都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也难怪,俄罗斯几百年的民族迁徙已改变了这里的民族结构,如今分界碑两侧的俄罗斯人大多金发碧眼,的确看不出有多少区别。
海底隧道连接亚非大陆
按说非洲和欧洲隔着地中海,和亚洲又只有很短的苏伊士地峡连接,边界不应该有什么含混,可实际上这两处边界的糊涂账也不少:最初欧洲人不知道撒哈拉以南还有大片土地,只是笼统地把北非当作非洲,却把埃及划入了“亚洲”。公元30年,罗马吞并埃及,后来又设立了埃及行省,埃及才因此回到非洲国家的行列。埃及行省和罗马驻耶路撒冷总督辖区的边界苏伊士地峡,也就成为亚非边界,一直沿用至今。
1980年,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成为从海底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环球时报》记者多次驱车穿越隧道。它本身的长度约为1.6公里,由钢筋混凝土构件组成,内部装饰得很好看。开车的话只需5分钟便可从埃及的非洲部分到达位于亚洲部分的西奈半岛。现在,这条海底隧道作为亚非连接线已成为埃及著名的观光景点。
相比起来,欧非两洲的分界线要简单一些。在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非洲版图渐渐固定下来,直布罗陀海峡自然地被确定为欧非之间的分界线。
南北美,最平静的分界线
要说最平静的分界线莫过于南北美洲间的巴拿马运河了。和上面几处争执不同,这里的分界似乎连异议都没怎么听到过,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先有运河,才有的两个美洲概念。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美洲不是哥伦布所说的“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最初的美洲指的只是南美,因为亚美利哥并未到达北美大陆。后来,人们才又在地图上把北美也加进去,统称为美洲。
相当长时间以来,美洲并无南北之分。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由于运河区归美军托管,这条本来方便海船通行的人工河却阻隔了两岸美洲人的往来便利,在这之后,“南美”、“北美”的说法开始流行,并被广泛接受下来。由于是先有运河,后有南北美之分,因此这条事先存在的分界线便不存在什么争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