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是云南省玉溪市下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玉溪市东部,享有“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全县总面积721平方公里[1]。其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种组成,属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其境内有通海文庙、三圣宫、白龙寺等旅游景点。
通海县(Tonghai Xian) 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面积721平方公里,人口23.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 9人,是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以汉族为主,有彝、回、蒙古、傣、哈尼等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4600余人,约占全省蒙古族总人数的74%,多聚居在凤山脚下杞麓湖畔。县府驻秀山镇。唐置通海镇,元改通海县。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县境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复种指数约177%,可一年两熟。农产有稻、小麦、油菜籽、烟草、甘蔗、薯类。工业有纺织、五金、食品加工等。县境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地带,地质构造活动较强烈,历史上地震频繁,6级以上强震曾发生6次。1970年1月曾发生7.7级大地震,震中在峨山、通海与建水曲江之间,人畜伤亡较多,财产损失巨大。通海县地处滇中,东与华宁县接壤,南与石屏县、建水县交界,西连峨山县,北邻江川县,古为滇南重镇和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文化兴盛,人杰地灵, 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礼乐名邦”的美誉。1998年末,全县辖区总面积721平方公里,辖六镇三乡,69村(办),509个合作社,360个自然村,总人口258451人,居住汉、彝、回、蒙、傣等19个民族。全县由盆地、中山和河谷三大地貌构成,海拔1350-2441米,平均气温15.6度,雨量869.2毫米,四季如春,群山环抱,杞麓湖镶嵌其中,湖光山色相映,风景名胜众多。
是通海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位于云南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
通海县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明清两代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先后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通海县杨广乡小新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三圣宫”。当地人称之为大寺,其实大寺的规模并不算大大。该寺坐落在距县城约3公里的小山脚下,三面环山,两股山溪终年流淌在寺的周围,寺的围墙酷似一只大船,流水、楼船,环境倒颇为幽美。
扩展资料:“通海”是土著民族——彝族的一个彝语。有学者考证,“通海”在彝语里意为“银白色的海”。据现在实地调查,“通海”这一彝语,一直是里山乡一带的彝族的口头语,他们把“通海”说成“洞黑”,称通海人为“洞黑僰(僰即人)”。
通海秀山,垂直高度不过200余米,方圆距离也不过两公里多,却因山色景致秀雅不群,人文景观气韵不凡而名冠滇中南。在《大明一统志》里,秀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与昆明的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点苍山齐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