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镇沅县田坝乡廖家村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无量山东南麓支系,红河与澜沧江两个水系分水岭大营主峰南北两面,从昆明走昆磨高速,路程大约450公里,开车不算休息时间的话,至少需要10小时以上才可以到。
您好,湖北省崇阳县廖氏祠堂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城北部的廖家坪镇,是崇阳县最大的古迹之一。廖氏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崇阳县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它是一座三进的砖木结构建筑,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廖氏祠堂内设有廖氏祠堂历史文物陈列室、廖氏宗祠陈列室、廖氏文物陈列室、廖氏宗祠文物陈列室等。陈列室内收藏着大量的廖氏宗祠文物,其中有明清时期的石刻、陶器、绢本书画、瓷器、玉器、铜器等,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古迹。廖红军:黑铁山是父亲真正的家(廖红军是廖容标最小的儿子。)
1938年10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四、八支队负责人韩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标、马耀南、张文通(从左至右)合影。
在山东,说起廖容标将军的故事,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一代名将不仅为民族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山东经济和政治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带兵在山东时,因为爱民亲民不扰民,他被山东人民亲切地称为“廖菩萨”、“菩萨司令”。
廖容标将军从延安被派往山东的最初落脚点就是淄博黑铁山。1937年12月26日夜发生的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就是由廖将军等人领导的。离开山东后,廖容标将家安在了南京,为了纪念山东,他为自己的四个子女取名为鲁新、鲁春、鲁民、鲁平。2007年4月2日,廖容标将军的骨灰也被他的后人安葬在了淄博的黑铁山上。籍贯是江西,生前一直住在南京,为什么一代名将要葬于“异地”?
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4月9日,在抵达南京后,记者首先便与廖将军的小儿子廖红军(即鲁民)取得了联系。廖红军告诉记者:“将身后之家安在淄博黑铁山上,是我父母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我父母觉得,黑铁山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
将军遗愿葬于黑铁山,那里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
廖家位于南京市上海路上的家,是一栋美式小洋楼,据说,民国时期是美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处。廖将军去世后,这栋楼一直由其夫人和子女等人居住,现在,将军的子女们各自成家,便纷纷散去,只留下小儿子廖红军(即鲁民)一个人在这里守家。
小楼挤在高楼大厦间,显得有点落寞,但这里仍然到处留有将军的痕迹。有大幅的照片,有他生前看过的书,有他与家人的合影。连客厅窗外的那株巨大的银杏树也仿佛见证过将军的生前笑容,长势格外茂盛。
廖红军刚从安徽出差回来,风尘赴赴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将的质朴情怀、厚德风度,让人感慨。
“父母生前讲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山东,到了最后,连身后所葬的地方也选择在了山东。这是我们几个子女都没有想到的。”廖红军告诉记者,在父母刚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也十分不理解,为了这个问题,兄弟姐妹之间还出现过争执。当时,几个子女认为,最好的选择地点应该是在南京功德园,这里不仅埋葬着许多将军当年的老战友、老同事,而且离子女们也近一点,能方便子女们随时扫墓祭奠。再不行,就送回江西,毕竟那个地方是血脉相联的老家。
可是“落叶归根”的常理在两位老人心里却讲不通,两位老人固执地认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就是山东,就是淄博的黑铁山。因此,坚持着要把身后之家安在淄博。
随着时间的推移,廖家4兄妹也慢慢理解了老人对于黑铁山的那份感情。“父母对山东,对黑铁山有太多的付出,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爱。黑铁山不仅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家,而且是他们青春年华的见证。”认识到了这一点后,今年4月2日,廖家4兄妹专程赶到淄博,将父母的骨灰郑重葬在了黑铁山上。
走土路与老乡席地拉呱,父亲的亲民形象从此定格
说起父亲与山东老百姓之间的感情,廖红军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生前最后一次去山东的事。“那年是1978年,父亲开完全国政协会以后,从北京打电话回来,说他想去山东看看。让我陪他去。”电话打到南京,一家人都感到很突兀,因为当时恰好是冬初,天气有点冷,家人曾劝他,转过年来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去,但将军的要求很迫切,向在家休病假的廖红军摞下一句“我在济南等你”的话,就挂断了电话。
廖红军在济南见到父亲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父亲平时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那次他却表现的特别能说,一个村、一座山他都能讲出很多故事。”廖鲁民告诉记者,父亲一路上就是不停地说。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村民认识父亲。只要停下来休息,父亲就会走到老乡们中间和他们拉呱,只要有人知道是廖将军来了,马上就会有村民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有一次,他们刚到一个村里,听说廖菩萨回来了,村里所有的村民都赶来了。大中午的,有的还没放下锄头,有的还推着小车。大家将廖将军团团围住,不停地问这问那,争着抢着邀请廖将军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廖红军想为父亲拍张照片,结果被挤在了外面,无奈之下,只好站到吉普车的车顶上拍了一张,但回家后洗出来一看,人群中哪里还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家人们找了半天,才从人群中发现了一个脑袋,像是将军的。那样的场面深深印在了年轻的廖红军心中。父亲的亲民形象从此在他的脑海中定格。
“这里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百姓都是我的亲人”
在廖将军心中,山东和山东人民的份量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在廖红军的记忆里,生于江西的父亲,其饮食却一直延续着山东的习惯,馒头、小米、煎饼是老将军的最爱。
有一次廖将军到山东某市,当地的领导特意找了警车开道,将挤上来要求见将军的村民们挡在了十几米外,老将军当时很不高兴,马上收起笑容,对跟随的领导说:“这里是我曾经出生入死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我想走到他们中间去。你们这是干什么?”第二天,他坚决拒绝了当地领导的陪同和警车开道的待遇,一直是一辆车,由儿子一个人陪着,走村串巷,一直走到了大山深处,走进了当年他曾住过的小宅院,坐到了村民们的热炕头上。
他甚至还在村民家里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几个大枣,与老乡盘腿坐在炕头上说起了当年的收成和农活。父亲当时的样子,就像一个穿着军装的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说起农活,说起收成,说起邻里往事,带给村民们的全是亲切的笑声。廖红军说,父亲的骨灰葬在黑铁山上,父亲是回家了,父亲征战南北,走了很远的路,在最累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