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去年夏季的一天,我约上发小一行五人组团乘车前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的七里寺一游。七里寺内尤为著名的旅游景区有棒槌山、药王泉等。
七里寺有一个一直以来广为流传的传说,为其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此地,发现此处风景美不胜收,十分入迷。恰巧就在此时,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了下来,一直滚落至山沟。滚到半坡之时,葫芦盖子掉了,药水撒到了半山坡,瞬间山坡上都长满了名贵的中药材。洒落至山沟石缝间的一些药水,就渐渐形成了药水泉。后来,当地百姓饮用此处药水,感觉能起到醒神明目,止咳化痰的作用,便为药王修建寺庙,塑了金身。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意,大山和土地都被绿色覆盖,泉水淙淙,古色古香的白色小桥半掩在绿荫里,使人浮想联翩。树上小鸟啁啾,蜂飞蝶舞,如入仙境。我们款款走过小桥,来到了药水泉边,药水泉附近聚集了许许多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杯接着一杯喝着药水,并且显得十分惬意。再往前走一小会,便来到了形如棒槌的棒槌山底下。
行走在通往棒槌山的小路上,感觉心情异常舒畅。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葳蕤生长,更有熟悉的野草莓、沙棘等,鲜红的果实似串串珊瑚,晶莹剔透,惹人垂涎三尺。还有入药的柴胡,秦艽等,开着美丽的花朵,引来蜜蜂采蜜。一路走来,路上的行人有的相拥自拍的小情侣,有的朝拜磕长头的藏族青年,也有义务捡垃圾的觉姆们。经历了大约半小时的跋涉,抵达了山的顶部。瞬间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顶之上,有演唱花儿的俊男靓女,有买各种纪念品的小商小贩。听过美妙高昂的花儿之后,找了一家农家乐,喝着老板自酿的青稞酒,吃着鲜嫩的药水煮的羊羔肉,可谓美哉!吃饱喝足以后,便步行来到药王泉处,喝了几杯甘甜的药泉水,瞬间有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七里寺,一直以来有个传下来的说法,起云必雨。眼瞅着满天的乌云密布,
当地的商家,开始忙碌地收拾各种商品,同时,我们也乘坐着大巴车,离开了景区,踏上了归途。
1,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a,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b,颜料全部采用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2,老爷山花儿会是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其产生于明代,内容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最初的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b,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二是有组织的赛歌活动。演唱主要以“河湟花儿”为主,各民族的歌手同台竞技,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
3,河湟剪纸留存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每逢节庆或红白喜事,用剪纸来点缀礼品,表达情感。
其内容和样式以传统的民间纹样为主,具有浑厚粗犷,不求精剪细刻的特点。在剪纸艺术的设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等设色要诀,使剪纸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
4,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
其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5,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品种繁多,有日用器皿,佩饰,乐器、宗教用品等。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等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6,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多以大型佛像雕塑为主,泥塑在继承汉藏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其它泥塑相比,湟中彩绘泥塑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鲜艳而不失庄重,形象生动地反映着每尊佛像的特征和威仪。
7,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主要指唐卡、绘画造型艺术、藏族故事、历史诗等内容的绘塑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其从业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8,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1)其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2)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大通皮影戏
(1),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一盏灯一片布,一位演员就可以演出。
(2),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文场面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武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10,青海大通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制作工艺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繁多,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它熬出的肉汁保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药汤剂,药性不变,是其他任何金属或塑料制品望尘莫及的。
11,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西宁刺绣手法多采用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题材,绣制出具有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