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在哪

rsp2023-04-01  22

会昌县属于赣州 位于武夷山余脉西,南岭余脉北端。东经115.19度至116.02度,北纬25.09度至25.55度。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南靠广东。县域境内东西56千米,南北长85千米。以汉族为主,有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全县通行客家话(宁龙片),客家文化浓厚。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现辖19个乡镇,44万人口,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万亩,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 会昌是革命老区,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担任第一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现存有大量红色革命遗址。 会昌有丰富的资源,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全国第三,岩盐储量为江西之首;森林覆盖率达79%;可利用的水电蕴藏量达5.86万千瓦;旅游资源有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会仙温泉等旅游休闲景观。 会昌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矿产冶金、氟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电等主导工业。锡金属、氟化盐、萤粉、水泥、会昌米粉、会昌酱干等产品颇有特色,其中米粉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农业以水稻、制种、烟叶、生猪、脐橙为主。 会昌城市、交通等发展明显加快,城区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境内有323、206国道和赣龙铁路穿过,成厦、济广高速会昌段正在拟建。 2005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249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89万元、利税6386万元,实现利用外资总额282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568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68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果业开发面积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会昌”发展战略,坚持以民为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争一流,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线,突出新农村建设、招商兴工、项目带动、城市建设、队伍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治理等重点,把工业做大、农业做优、财政做富、城市做美,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把会昌建成开放的会昌、生态的会昌、和谐平安小康的会昌。 2006年,我县坚持大开放的主战略,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统筹的理念,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结合整村扶贫开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从会昌的实际出发,完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社会保障、产权交易、金融服务等体系的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兴工。整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锡深加工、氟盐化工、水泥、旅游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贡江流域开发等重点项目招商;招商引资又以主攻工业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矿产冶金、氟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电五大工业集群,做强锡、盐、萤粉、水泥、米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 四是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服务业。强势推进旅游业发展,做好毛泽东旧居、文武坝革命旧址、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邓小平旧居等红色景点和汉仙岩、会仙温泉自然景观的开展利用,同时积极开发绿色生态旅游。 五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稳步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打造山水靓县,彰显山水特色。 六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县上下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调整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转变工作作风,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会昌县位於中国江西省南部,归赣州管辖。面积2722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342600。县人民政府驻文武坝镇。 行政区划 辖7个镇,15个乡: 镇:文武坝镇、筠门岭镇、湘江镇、庄口镇、西江镇、麻州镇、周田镇。 乡:长岭乡、清溪乡、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珠兰乡、洞头乡、中村乡、站塘乡、永隆乡、富城乡、小密乡、凤凰岽乡、庄埠乡、白鹅乡。

会昌,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赣江一级支流贡江上游,东径115°29′至116°02′,北纬25°09′至25°55′之间,属赣州市辖区,东南邻福建武平,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是江西通往闽粤沿海发达地区的东南门户,素有“东南闽粤作咽喉”之称。全县设6镇15乡,278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人口42万人,国土总面积2722.18平方公里,东西距56公里,南北长85公里。

会昌,古称“九州镇”,自北宋建县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是“全红县”,有3.86万人参加红军,有7700多名人志士录入烈士名册。毛泽东曾登临会昌山写下《清平乐·会昌》光辉篇章,盛赞“风景这边独好”。邓小平在此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如今,会昌又是全国闻名遐迩的“米粉之乡”、“鹧鸪之乡”、“肉兔之乡”,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猪—沼—果”模式的发源地。会昌是农业县,农业一直是主体产业。会昌农业通过改革,已形成了“山上林果竹,大田粮烟蔗,庭院猪鸪兔,水中鱼蛙鹅”的产业格局。2000年,以狮头鹅为主的草食禽发展迅速,出笼256万羽,成为农业一大支柱产业。会昌工业已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业、建材业、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制革转鼓、江西米粉、酸枣糕、酱干、多味鲜辣椒、特酿辣酱、松香等20余种产品分别获省优、部优、国优称号。其中会昌产的江西米粉堪称世界之最,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昌交通便利,323、206国道贯穿全境,水路直达赣州,现已开工的赣龙铁路横穿小密、西江两乡镇。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通讯信息网络。

会昌,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大自然为会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境内资源丰富,土地、矿产、森林、水力、旅游等资源,构成会昌的五大富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26.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2%。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91.26万立方米。全县有树种82科472种,是赣南的重点林区,又是国家林业部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内溪流纵横,有大小河流319条,河流总长1726公里,水域面积110454.4亩,河网密度0.64公里/平方公里,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21.98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0.58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遍布全县,其中有矿泉、温泉18处,可供医疗、养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境内旅游景观多,“水石之奇,峰峦之秀,实甲它邑”,汉仙岩、车心热水塘、邓小平旧居、毛泽东旧居、盘古山、肖帝岩、紫云山、狮子洞、岚山、翠竹祠、清凉寺等,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距县城65公里的汉仙岩,相传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得道成仙处,被誉为“虔南第一山”,有“江南小蓬莱”之美誉。会昌经地质部门勘探发现的矿产有盐、锡、石灰石、萤石、原煤、铜、金、稀土、铁、铋、钼、锑、锰、钻、铅、钨、锌、钛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为11.5万吨,居全国第3位,开采条件全国第一;岩盐储量9亿吨,为江西之首;萤石储量263万吨;其余矿产储量也十分丰富,极有开采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会昌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农业,主攻工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322万元,比1999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00万元,比1999年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2200万元,比1999年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33622万元,比1999年增长10.5%。200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084.4万元,比1999年增长8.3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182.5万元,省级收入145.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756.7万元,比1999年分别增长6.85%、32.62%、8.21%。2000年共引进项目21个,引进外资266.87万美元,出口创汇291.4万美元。200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960元,比1999年增长11.8%。其中国有单位职工6104元,增长10.9%;集体单位职工4769元,增长13.8%;其他单位职工5817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1332元,比1999年增加3元,增长0.2%。

继承“九五”辉煌,迎接“十五”伟业,会昌人民将以更高的热情,更足的干劲,更饱满的信心把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建设得更加郁郁葱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404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