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不属于某一个镇,它是隶属于中山市的。
距离中山市中心12公里,东临横门出海处,南至南朗镇,西与石岐区及东区接壤,北隔横门水道与民众镇相望。
火炬开发区一般指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火炬开发区”),又称中山港街道,隶属中山市,位于中山市东部。
中山市简介:
中山,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
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在中山火炬大道1号,位于中山市东部,距中山市中心12公里,东临横门出海处,南至南朗镇,西与石岐区及东区接壤,北隔横门水道与民众镇相望。
截至2015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辖7个社区:张家边社区、博凯社区、联富社区、六和社区、城东社区、海滨社区、中山港社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康乐大道31号。
拓展资料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幅员面积90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常住人口24.05万(2013年户籍人口7.03万);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6.9亿元。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貌为西南向东倾斜,南部为丘陵地带,以平原为主的地区。根据地形地貌的成因,可分为山丘和平原两大类。东北部面临江海,地势西南面略高,为丘陵地带,东北面近海较低,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网交织,土地较为肥沃。
低山与丘陵集中分布在南部与中部,由多种岩石组成,山地坡度平缓,表层多被黄土覆盖。主要山体有:马鞍山、横门山、大常山、烟管山、飞鹅山、大王头山、百稔嶂山等。其中百稔嶂山为最高,海拔277.9米。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低纬,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高变角大,阳光辐射量丰富,常年气温较高;濒临珠江口,夏季风、台风带来大量雨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因此,形成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灾害较频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较高,历年平均为21.8C,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C;7月最高,达28.4C,极端最高气温达36.7C,极端最低气温-1.3C。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最高22.6C,最低为21.2C;年最大降雨量2784.2mm,最小降雨量1336.2mm(1989年),2004年8月29日降雨量高达
294.4毫米。
参考资料: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百度百科
火炬开发区属于中山市,不属于其他区。1949年10月张家边称中山县第四区。
1952年7月,中山县四区分为上、下四区,张家边属上四区。
1953年3月,中山县上四区与下四区复合称张家边区(四区)。
1957年2月张家边区改称为张家边乡、濠头乡和南朗乡。
1958年9月,张家边乡、濠头乡和南朗乡改称张家边公社,濠头公社、东风公社。
1958年1月张家边公社,濠头公社、东风公社合称张家边大公社,分张家边耕作区和南朗耕作区;辖下的神涌、东桠2个自然村划归五桂山农场管辖。
1959年4月张家边大公社分为张家边公社和南朗公社。
1961年1月张家边公社改称张家边区,管辖张家边公社、濠头公社、西桠公社、小引公社。
1962年后,张家边区曾数易其名。
1963年2月张家边区改称张家边公社。
1966年8月张家边公社改称红旗公社。
1973年8月红旗公社复称张家边公社。
1983年11月设置张家边区公所。
1985年11月张家边区公所改称张家边镇。
1986年12月建立张家边区办事处。
1990年由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
1993年1月,原张家边区、中山港区和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定名为中山港区管理委员会。
1995年1月,中山港区管理委员会改称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中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火炬开发区”)位于中山市东偏北部,北临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横门水道,东至横门出海处,南至南朗镇,西至中山市东区,北隔横门水道与民众镇相望,是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对外开放口岸中山港的所在地,著名侨乡之一。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貌为西南向东倾斜,南部为丘陵地带,以平原为主的地区。根据地形地貌的成因,可分为山丘和平原两大类。东北部面临江海,地势西南面略高,为丘陵地带,东北面近海较低,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网交织,土地较为肥沃。低山与丘陵集中分布在南部与中部,由多种岩石组成,山地坡度平缓,表层多被黄土覆盖。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