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东北关隘之一。现在山海关是秦皇岛的一个区。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山海关城墙,并与明朝长城相连,构筑了重要的军事屏障。山海关长城因北临燕山,南临渤海,地理位置介于山海之间,故名“山海关”。
此后,山海关长城历经明朝六帝,历经260余年的加固修缮,最终建成了军事和城防体系。山海关的城墙长约4公里,高14米,厚7米。在那个没有船只和枪炮的年代,城墙是阻挡敌人最有效的手段。
山海关城呈方形,两边各有一扇紧闭的大门。它们是东镇门、西银根门、南王洋门和北威远门。在这四个城门中,东门最为著名。以前人们说入关走镇东门。从外面进城门,就是入关;否则,你将离开海关。
镇东门平台上有一座箭塔,高13米,宽20米,深11米。有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挂着“天下第一关”。字体是楷书,用笔苍劲,但匾上没有题字。据说是当地人肖显锁写的。日军侵华时,牌匾被盗至日本。现在人们看到的匾额都是后人根据拓本临摹的。
明朝末年,东北后金政权崛起,他们急于从山海关攻入华北平原,灭亡明朝。此时山海关成为明军和后金争夺之地,战事频繁。最著名的就是明朝大将袁崇焕在这里大败清军,让垂死的明朝勉强苟延残喘。
1644年4月21日,山海关爆发了一场决定清政府命运的战役。参战的三方分别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多尔衮率领的满清八旗骑兵。因吴三桂“怒冠”,与多尔衮联手打开山海关大门,最终大败大顺军。多尔衮八旗随后踏上平原,进入紫禁城,开始了清朝长达296年的统治。
作为明朝的长城,在历史转向清朝后,其作为军事防御的功能大打折扣。这一时期,山海关内外都在清朝控制之下,山海关的作用更大,所以成为皇室成员的旅游胜地,也是设卡收税的地方。据统计,清代从康熙到道光的五帝,秋冬季经常出关祭祖。途经山海关,入关12次。正因如此,山海关也有清帝的行宫。
清朝末年后,山海关多次见证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八国联军入关,民国被军阀占领,日军发动战争轰炸山海关。中原也有大量民众,迫于天灾或生活所迫,无奈背井离乡,冒险东进,穿越山海关开垦土地,定居东北。山海关也成为苦难历史的记录者。
近代以来,山海关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恢复。尤其是1987年,包括山海关在内的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海关终于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发展成为供游客参观的景区。当然,山海关的宏伟依旧可见。
一座长城,一个关口,历史上有很多故事。但有一个启示可能是大家共有的,那就是团结的精神,长城永不倒,会激励后来者奋勇前进。作者: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