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注解:
古台:指越王台。赵佗有四台,其在广州越秀山上者,曰越王台
碧海:大海
【导读】
杨万里于淳熙六年(1179)至九年(1182)在广东常平任茶盐使、提点刑狱等职。此期间所作诗收入《南海集》。此诗首句写广州地理风物特色。当时越秀山下之水域,比现在宽阔得多,故云“下看碧海一琼杯”。此句从“一弘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化出,但以碧海而作琼杯。《乐府纪闻》:“鄱阳姜尧章流寓吴兴,尝暇日游金阊,裴徊吊古,赋《竹枝词》,有‘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之句,杨诚斋极喜诵之。”“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与白石诗句有共通之处。此诗登临怀古,感叹历史变迁,人事不永。
满意请采纳,谢谢
中国古代的称谓: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内的今柴汶河,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水经·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柴县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确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郦道元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关山,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归藏·启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东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内。
换个角度说,《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广弘明集·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纪年》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题。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今临汾市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邹城市治。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邹城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新泰县(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中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菏泽地区,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是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多,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也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陶唐即尧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无稽之谈了。后来,据《孟子·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尧都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禹村镇,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近来学界已达成共识,周代所封夏后之杞曾长期居于今新泰境内。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版图来误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吕氏春秋》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后。后来,邹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古代宫廷建筑,以故宫最为典型。
◆故宫有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外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
◆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和东西六宫。
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
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
◆其他区域建筑:慈宁宫、养心殿和御膳房。
关于中国历代皇宫建筑,可查阅考资料(百度文库专题介绍)
你所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名字,有些不仅皇家有,私家园林也有,名目繁多,如宫、殿、楼、阁、亭、台、轩、榭、斋、坛、台、廊等。
以下选主要的详解如下:
【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
《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
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
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
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
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
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
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
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
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
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
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
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
"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 *** 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
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
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殿】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
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
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
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
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
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
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
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
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
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楼】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楼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以后,已出现了"重屋"楼,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楼房。
建在园林里的楼一般用作观赏风景。
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诗句所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建在住宅中的楼一般当作书房或卧室。
中国古代的城镇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采用琉璃瓦顶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饰有斗拱。
钟鼓楼用于古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打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
北京在明、清时代,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箭楼(现存正阳门和德胜门两座);另外还有角楼,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角楼,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建楼技术高超,很多结构复杂的多层楼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连结,不用一根金属钉。
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高楼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神往。
【阁】阁的建筑形式与楼有些接近,其正面是门和窗,其余三面都为实墙,四周通常设隔扇或栏杆回廊。
中国古代的阁是用来收藏贵重文物的。
例如北京故宫里的"文渊阁"就是收藏国家图书的。
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孔庙的书籍、墨迹。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最大图书馆。
较大寺院里一般建有"藏经阁",那就是收藏佛经的图书馆。
修建在园林中的阁,则是用来观赏风景的建筑。
中国有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通常也称为阁。
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观音阁,就是一座高达23米、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高层楼阁。
这座辽代建筑先后曾道28次地震,其中三次是破坏性的地震,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唯独这座木结构的观音阁未遭破坏,可见其结构之精当。
除了独乐寺的观音阁之外,还有颐和园的佛香阁、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和广西容县的真武阁等,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坛】坛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祭祀的特殊建筑物。
现在常见的坛主要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主要集中在北京。
北京就有许多公园,名称上就挂着"坛"字,例如天坛、月坛、地坛、日坛、先农坛。
这五坛均为明代所建,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的,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这五坛中除天坛内的圜丘坛和祈谷坛为圆形三层台外,其余四坛都是单层或二层的方形台。
天坛里的圜丘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坛。
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坛,实际上指的是圜丘坛。
这座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坛高5米,分三层。
上层直径为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
坛呈圆形,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
圜丘台除中心石外,全部坛面、台阶、栏杆、拦扳所用的石块数目。
均为最高的阳数(即九或九的倍数)。
明、清皇帝每年冬至都要来此祭天。
坛上没有其他建筑物,帝王对空祭拜,称为"露祭"。
【亭】亭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有顶有柱,四周无墙壁,多为木、石、竹等结构,形状有圆有方,有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梅花、扇形等等。
常设在公园和一些风景区高处,居高临下以统率全景。
也有的设在湖畔,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
亭既是点景建筑,以供游人自远观赏;又是得景建筑,可供游人在内停留休息。
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名称不一。
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称为凉亭,主要供行人在盛夏避暑。
亭内置碑者,称为碑亭。
桥上筑亭,称作桥亭。
亭内建井,叫井亭,也称露天井亭,因亭顶开有一小方口,便于阳光射入井内(据说,不见阳光的水是阴水,人吃了会生病)。
还有两座合建的,称为双亭。
现代的市镇里还建有邮亭、书亭、摄影亭等,赋予了新的内容。
铜亭是亭中的佼佼者。
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颐和园内的宝云阁。
整个建筑的顶、柱全用铜铸,呈青蟹色,高达7.5米,重207吨,雍容华贵,被人称为"金亭"。
中国现存最大的亭是颐和园中的廓如亭,这座古亭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而成,八角屋顶重檐攒尖,仿檩全部彩画,体形舒展而稳重,气势雄伟,与那里开阔的环境十分协调。
【廊】廊是中国园林内一种带形的建筑,供人们漫步赏景,坐歇游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中国的廊名目繁多,大致分游廊、曲廊、回廊、花廊和水廊等。
中国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可算是廊中之冠--中国园林艺术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它以长而多变,建筑精美而著称于世,远望宛如彩带,婉蜒于青山绿水之间,它全长728米,共273间(以四柱为一间计算),长廊自东向西设有四座重檐八角亭子,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别开生面。
廊内全部梁枋上彩绘14000多幅图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还有江南风光,历史典放。
如果在每幅画前停看2秒钟,需8个小时才能看完。
长廊背靠万寿山,面向昆明湖,据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他母亲观赏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的,但实际上长廊的修建使湖光山色之间有一个巧妙的过渡,令人临湖观山或从山观湖,不致有截然划分之感。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一大发明。
民间的私家花园多在江南,也常用廊来装饰,苏州著名的花园拙政园内的回廊,有的凌架于池塘之上,被誉为"卧虹临水"。
每当微风吹动水波,彩廊旖丽的倒影势欲飞动,游人沿廊摄影留念,别有一番情趣。
苏州留园中的回廊长达600多米,以亭、台、楼、阁相衔接,使整个回廊似断非断,贯通一线,廊墙开有干姿百态的漏窗,花影移墙,交相辉映。
壁嵌有古代名人书法和诗词三百多方,称为"三绝"。
游人至此,既可赏景怡情,又能拜读名人佳作,各有所获,悠然自得其乐。
【台】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又称平台,一般用土石和砖头垒砌而成,用来眺望或游观之用。
事实上,很多著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常建有宫苑。
现存的北京北海的团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古台。
它是一座5米高的圆形城台,面积约4500平方米,台上有殿、台、廊庑等建筑物。
台也有用来观测天文和气象的称观象台、天文台。
北京建国门内有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上陈列着大型的铜制天文仪器,原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
军事上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称为烽火台。
长城内外就筑有很多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信号。
长城上每隔300米至400米筑有一座墙台,呈方形,是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
至今在"丝绸之路"上还能看到不少当年的土台,都是古代的军事建筑设置。
至于斋、轩、室、屋、堂这些建筑雅号,他们之间大多不会因为建筑面积的大小有所区别的,其实都是可大可小的,因为穷人家的堂也许还不如富人家的屋大呢。
除了“堂”和“轩”,是有大小的界定,也不会谁排在头,谁排在后的,大多是建筑形式上和称呼上的不同。
如果说大小,“堂”应该是比较大了,正房称“堂”,或专用于举行仪式的大方子,应该是建得比较大的。
比如:一座四合院的正房,居中的明室(一般会敞着大门以迎客),称做“堂”(堂屋),一般在这里会客,摆八仙桌,挂的字画叫“中堂”,婚礼要在这里磕头…… “室”、“屋”其实一样,都是比较规矩的房间,“斋”、“轩”就是对书房的雅称了。
只有“轩”应该比较小,有窗的廊子和小屋子叫做“轩”,从字面上讲“轩”是专指小房子的。
而“榭”是专指临水的房舍。
具体索引请看《中国古典建筑常识问答》:://baike.baidu/view/2772126.#sub27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