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之称的是广西什么河寨村

乒乓球世界排名2023-03-31  59

合寨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屏南乡辖村)。

合寨是广西宜州区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位于宜州、柳江、忻城3县(区)的交界处,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2户,人口4398人,其中壮族占95.3%,70%为山地。这里是中国“村民自治”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当年就产生于原合寨生产大队的一个自然村——果作屯,合寨因而被称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宜州市合寨村,是广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首创了村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被称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被载入史册。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家庭承包合同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两年后,一场开创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先河的选举,也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展开。

时年38岁的韦焕能,经无记名投票,被选举为合寨村果作屯村委会主任。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第一个村委会主任由此诞生。

这两件对中国农村影响深远的事件,被合称为中国农村两次历史性变革。作为第一个村委会主任,韦焕能在去年12月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我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合寨村解决了村里用电、用水、校舍修建、硬化道路、水渠、安装闭路电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今,全村有九成以上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七成以上的农户住进了钢混结构的楼房。

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57.83元提高到2007年的3050元。村里还投资50多万元,兴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五保新村和村委会办公楼等一批新的活动场所。

据现村委会主任韦向生介绍,村民之间有小矛盾小纠纷的,再不会像早些年一样“用嘴巴和刀棍解决”,而是主动地找村委会调解。

如今,在合寨村各项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村委会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村民素质文化教育,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力求提高村民的各方面素质。

以上内容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河池合寨村,拉开中国村民自治的大幕

在幸福乡靠河路,顺着公滨路一直向东,走到头左转,过了北大荒唐都生态园,可以看到向右前方有个岔路,顺着岔路向前然后在一个指示前方是长江路的路口右转,就是靠河路了。直接可以到靠河寨。坐公交车可以在红旗大街的通乡商店门口坐353路直达

夏末秋初,记者一行来到桓台县索镇东镇村,一段掩映在农田荒草中的高2米、长600余米的低矮的土墙,与周围的景物格格不入,它身上仿佛演绎了某个我们早已忘却但当年却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

同行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有“黄土长城”美名的桓台“四河寨”遗址。157年前,在地势平坦、难守易攻的桓台大地上,曾由当地士绅组织筑起了维护安全的四河寨。其城墙东西宽10.25公里,南北长14.25公里,周长50公里,城门24座,面积146平方公里,辖126个自然村。据史料记载,四河寨东依乌河,南沿郑潢沟(现大寨沟),西沿西猪龙河,北沿孝妇河枕锦秋湖,因此得名四河寨。城墙基本是用黄土夯实而成,又名大圩子。因其城墙仿万里长城样式建造,故历史上曾被誉为“黄土长城”。四河寨从1861年开始修建,至1944年日本鬼子炸毁民团总部,民团解散,圩墙失修。在其存续的84年岁月中,为抵御外来侵犯和维护地方自保起到了作用。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续修的《桓台县志·方舆志》对四河寨有如下的记载:“四河寨,清咸丰季年……邑孝廉张绎武等倡众筑圩自固,相度地势,因河之险,东沿乌河,自乌河头庄起,迤逦而南,至赵家庄东南,沿郑潢沟西折,至城东司马桥南北折,沿郑潢沟至傅家桥西,北沿孝妇河东折,以迄于乌河头庄。因四面有河,故名。”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清朝末年,新城(今桓台)县前大王庄举人张绎武提出了构筑四河寨的倡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饱受战乱和动荡之苦的乡民积极响应。于是,张绎武组织126个自然村的乡民开始修筑四河寨。圩子墙东起起凤镇的乌河头村,沿乌河西岸向南至索镇镇赵家村,沿涝淄河西岸向西南至郑潢沟,沿郑潢沟北岸向西至新城镇内的西猪龙河,沿西猪龙河的东岸向北至田庄镇傅桥村西北的孝妇河,沿孝妇河南岸向东北又折向正东,穿过锦秋湖至乌河头村。

四河寨墙底宽5.24米,高5.24米,垛口高1.72米,女墙高4.8米。四河寨共设24座城门,以便于乡民出入。城门用砖石砌成,城楼高出城墙4米多,便于瞭望。城门都是木质大门,城墙外有4至5米深的护城河,城门外河上设有吊桥。城墙首尾相接成封闭状态,河水绕城,墙高水深,在平原地区建成了一座坚固又险要的城池。

四河寨由民团负责日常管理,总部设在唐山镇唐一村,院墙四角建有岗楼,用于执勤和防御。经费主要来源是乡绅的捐赠和乡民的摊派。四河寨从1861年开始修建,至1944年日寇炸毁民团总部,民团解散,圩墙失修。

1944年日寇因民团暗地支持抗日,炸毁了四河寨团部,圩防队解散,大部分队员加入抗日队伍。四河寨实行地方自保达84年之久,寨内的乡民得到了实惠。四河寨周边的很多乡民,一旦遇到重大的兵情匪情,都纷纷迁到四河寨内,对他们的生命财产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解放后,国泰民安,四河寨失去其历史作用,完成了历史使命。圩墙年久失修,墙土被农民用于盖屋打墙,城门的砖石木料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圩子墙所剩无几。日前,为了解四河寨的情况,我们沿着四河寨的圩墙遗址考察,发现唐山镇古城村尚存有圩子墙遗址约1500多米,其中一部分为村圩子墙遗址,残存的圩子墙高度一般在1至2米。索镇东镇村还存有圩子墙遗址600余米,墙高在2米左右。张桥村有近百米长,高60多厘米的三合土圩子墙遗址。在四河寨建成150余年且70余年失修的情况下,还能保留这些遗址,实属非常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址也将和其他圩子墙一样消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274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