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开发区榆溪大道东段绿洲阳光小区。
米脂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古称银州,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东部,无定河中游。北承榆阳区,南接绥德县,东靠佳县,西邻横山区、子洲县。
1、米脂小米,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米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峁、梁、沟、川,适宜种植谷子。
2、米脂小米,其颗粒圆大,色泽金黄,粘糯爽口,清香四溢。谷子作物适应性广,耐干旱脊薄,抗逆性强,比较稳产高产。该县谷子食用类型广,可以煮饭、吃糕、酿酒。米脂县志记载有:“不粘者白谷米,粘者白酒谷米”。
米脂,以米质优良而得名。这个名称既通俗,又典雅。通俗在以老百姓日以为餐的“米”为名,典雅在以“脂”来比喻米,凸显了米脂人为斯地所产之米金贵香甜的骄傲之情。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载,米脂米,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就被列入贡米。现存最早的《陕西通志》(明嘉靖二十一年版)更是给米脂米以最高评价:“米脂县境,沃壤宜粟,他郡不及。”然而,“米脂”一词源于哪里?其具体意义是什么?最早出现于何时?究竟什么时候置米脂县?大概一般人难以尽知。有鉴于此,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考辨,以厘清历史谜团,达成共识。
一般人在解释米脂时,总爱这么说:“《县志》说,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这种说法不错,但不能误以为《县志》是最早对米脂做出解释的(这里顺便要纠正“以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的说法。“流金河”虽是米脂水的别名,二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但在外延上就不尽相同了,“米脂”得名于“米脂水”,并非得名于流金河;如果得名于流金河,那就要称“流金”,而非“米脂”了)。《米脂县志》最早产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编纂者应为米脂第一位进士艾希淳,但已失传,即使它有对米脂的释名,也不是最早的;《康熙米脂县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未对米脂做出释名;光绪丁未(公元1907年)版《米脂县志》才有了对米脂的释名,人们称“《县志》说”就指该志,但其全部文字是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陕西通志》(此志为公论的古代最好的《陕西通志》)转抄来的。该《通志》卷三“建置”云:“米脂,明隶延安府绥德州,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焉。释名:米脂,金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因宋旧名也。”该《通志》卷十三“山川六”米脂县条:“米脂水(一名南河),在县东南百步,西南流入无定河——《雍胜略》。源出张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县志》。南河自张家岔西南流经三里楼、宋家崄,又经县南文屏山下,为流金河,合县西之饮马河,入于无定河——《县册》。”请注意,这里的《县志》只能是明嘉靖三十五年艾希淳编纂的《米脂县志》,《县册》指的是该《县志》中图册的说明文字。而该《陕西通志》“建置”部分对米脂的解释,则是源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马理、吕楠编纂的《陕西通志》。马、吕《通志》编纂说明中,列出编写参考书目132种,其中地理部分则是基于《大元大一统志》和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大明一统志》及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陕西志》(此志现已遗失)。《大元大一统志》(此志大多内容现已残缺,有关米脂部分即遗失)是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5年命人始修,1303年告成,距金朝灭亡不远,可信度应该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