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拐在贵州什么地方

客家美食2023-03-31  28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

二十四道拐是抗战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

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

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

二十四道拐在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中的一段,也正是世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

二十四道拐的特点:

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其设计之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是由大石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黔西南州晴隆县。

简介:“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 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睛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214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