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县的原型是蓝田县 ,古称滋水,隶属陕西省管辖,应该是西安市滋水县。当年西安市直辖,把县城都划给周边。文章中说过是七大故都之一,作者是西安人,从描述中我们也多少看出一些影子。
西安市从来就没有过滋水县。滋水又名灞水源头在蓝田,是秦穆公为纪念自己所创的霸业而命名的。白鹿原在现再的灞桥区,与蓝田县相距十几公里。
蓝田县有一条源自婺源乡的着名河流。它最初被称为紫水。在春秋时期,秦木公更名为漯河以炫耀其霸权。它与渭河融为一体,流入渭河。它长109公里,贯穿西安东部。这是东西交通的必需品。渭河和渭河是古代“长安八大水域”之一。
扩展资料:
蓝田县,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置县。县以山名。县东南30里有蓝田山,以山产美玉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山出美玉。《周礼》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蓝田县入八成县,太和十一年(487年)改属,属京兆县。北周小帝元年(557年),蓝田晋升为县,西河县西白鹿,县位于玉山县和白鹭县。建德二年(573),该县被废弃,蓝田县为该县。该县由秋六成(现为郎官镇)管辖。
在唐武德(619年)的第二年,它被重新安置在白鹭县。次年,它更名为宁民县。同时,它被重新安置在玉山县,现在的玉山镇也被统治了。贞观三年(629年),兰山县的宁民县和玉山县属于蓝田县。景兆福明清都是西安。
1913年关中路,1928年直属省。1949年属闽南分区。 1950年,它属于渭南地区。 1956年直属省内。1958年属于西安。 1961年,它属于渭南地区。 1969年,它属于皖南。 1983年,它属于西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蓝田县
途经周冲、黄家嘴笔直向山上走,有一座充满神奇色彩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山——大幕山。大幕山犹如一条巨蟒,头枕东北,尾踞西南,蜿蜒起伏数十公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通山与咸宁系于一身。近百年来,人们习惯称“大幕山”。山名的由来,一直流传着一串神奇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洪水淹天,到处汪洋一片,水上漂着一个大葫芦,上头坐着兄妹两人。两人已经漂了七天七夜无以进食,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眼看不是饿死就是淹死。突然昏天黑地,狂风大作,狂风推着巨浪,只片刻功夫,水葫芦便漂到了一座山傍,兄妹俩这才死里逃生。从此,他们俩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上住了下来,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过了几年,阿哥提出:“我们兄妹成婚吧,不然这样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条。”阿妹觉得这话有理,又一想,忙说:“不行,兄妹成婚是要遭雷打的。我看这样子,拿一乘磨来,山下放半边,山上放半边,再把山上半边滚到山下,要是能合在一起,就是天意,准我们兄妹成婚,合不到一起,那就不能成婚。”阿哥点头称好,赶忙照办。结果,石磨滚下山,合牙合齿合在一起,他们就顺从天意成了婚。这座山应了兄妹滚磨成婚之事,从此就叫“大磨山”。
过了好几代人,大磨山又长高长大了,东西一百余里,南北山山相连,可就是不长竹木花草。飞鸟不来、禽兽不至,唯独山顶上长了一棵栗树,树高百丈,树围八丈有余,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人们又叫这座山为“大木山”。
到了隋朝末年,李靖和他母亲为避战乱来到大木山定居。这里崇山峻岭,古木参天,繁花似锦,流水潺潺。李母在小溪旁专门建了一间竹楼为“读书堂”,不远处还挖了个“洗墨池”,督促李靖练文习武。李靖孝顺慈母,听从教导,闭门苦读写文章,练得一身好功夫,成为文武兼备,理想远大的有用之才。李母除教导儿子外也闲不住,今日栽竹,明日种树,这里栽花,那里种草,大木山更是竹木茂盛,鸟语花香。不久,李母积劳成疾,患病而死。李靖无力营葬,正在一筹莫展时,风云突变,雷电交加,山崩地裂,刹时平地涌起一座硕大的坟墓,将李母葬于其中。人们念李母教子有方,为大木山勤劳一生,便改称“大木山”为“大墓山”。
李靖在守孝期间,继续勤学苦练,文武学识高人一筹,便出山协助李渊平定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被封为卫国公。为纪念这位国母,人们在山中建起了太母禅院,流经禅院门前的小河命名为“慈水”,“慈水”流经的村庄命名“里慈”,由此“大墓山”亦称“太母山”。大约到了清朝时期,当地文人墨客嫌大墓山的“墓”字不吉利,加之林涛竹海,遮天蔽日,就象一道天然大幕,因此,又改称为“大幕山”而沿袭至今。
据清光绪版《阳新县志》载:“大幕山,一名太母山,高二十余里,有三十六峰,灵泉祷雨辄应,世传李靖母墓在焉,有读书堂,洗墨池遗迹”。
至于大幕山中的著名景观,则无一不与神话传说相联系。
比如“钟山”。有一座酷似铁钟的小山,名曰“钟山”。相传当年为纪念太母而建禅院,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在河对面专为禅院铸铁钟一口。钟铸后,当夜风雨大作,溪水瀑涨而未能及时运回禅院,数日后发现钟体迅速长大,落地生根,后来竞长成一座小山,故有“钟山”之说。
不如虎旗佛洞。靠大幕山口有一座海拔700余米的孤立山峰,高耸而陡峭。传说早在秦朝之初,秦始皇为了扩大国土陆地面积,立志排山填海。此举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女协助,将蒲圻赤壁之山赶到此地,神女择定此地为佛居之地,不再前赶,当地人称为蒲圻岩。该山北、东、南三面是悬崖壁立,如刀削斧砍,难以攀登。在北侧悬崖峭壁上,有一不足30厘米大的圆洞孔,向内窥视,似有一尊观间菩萨端坐其中,因洞口甚小,推断此像决非人工雕凿,故佛门比丘闻风而动,诚心供奉,而远近闻名。焚香拜谒者终日络绎不绝。为方便路远香客,信士弟子们在佛洞前凿壁铺路,并建起一列长廊式寺房,在不远处挖井取水,还安装了电灯、电话、闭路电视,供朝拜焚香者礼拜和吃住休息。该山如一面展开的战旗,面向西方,其崖形如旗,象似虎,故名虎旗佛洞。
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清)魏庆瑞等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思永堂木活字本,二十二册。始祖汉,字明卿,东汉人。始迁祖友贵,又名清,字近尊,号素轩,谱载为南宋丞相魏杞曾孙,从鄞县迁慈溪云山魏家桥村(现属余姚)
藏日本东洋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