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317个行政村,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人口52万。境
内伏牛、熊耳、外方三山鼎峙,伊河、汝河、白河东西贯穿。县城距省会郑州220公里,距古都洛
阳80公里。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晋改属河南 郡。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 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夏大禹治水曾凿开崖口、陆浑、龙门放出“五洋江”水。商代成汤三聘伊尹于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辅佐商四代帝王。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定居“两程故里,开馆讲学,著书立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骚客曾游历嵩县,留下千古名篇。民国时期,驰骋中原的“镇嵩军”,自嵩县杨山揭杆而起,树起反清大旗。现代史上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教授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堪称英才辈出,地灵人杰。
嵩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已探明黄金储量80吨,年产黄金5万两,是全国十大产金县之一,“高都赤金”以其成色足赤蜚声海内外;莹石、重晶石、花岗岩、钼等矿藏均有可观的开发价值。嵩县素有“中药宝库”之称,药材1294种,特别是“嵩胡”年产3.5万公斤,是全国唯一野生变家种基地。银杏、木耳、核桃、板栗等土特产品闻名遐尔。全县有林面积220万亩,林木蓄积量420万立方米。拥有草场296万亩,载畜量114万个羊单位。嵩县有人间仙境白云山,碧波万顷陆浑湖,还有如诗如画天池山、道教胜地九皋山,原始古老龙池曼。旅游业已成为嵩县经济的一大支柱。
嵩县工业基础稳固,门类齐全,以采矿、制药、建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业已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既是全国最大的银鱼卵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八五”期
间首批新建的商品粮基地县。嵩县水电、交通、通讯便利,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服务娱乐设施一应
俱全。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已形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湖滨旅游山城。
改革大潮涌,春风八面来。勤劳、智慧、好客的嵩县人民正在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迈
着坚实的步伐,开创更加辉煌璨烂的明天。
嵩县地处豫西山区,隶属洛阳市管辖。全县16个乡镇,317个行政村,53万人口。县域面积3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万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财政收入5518万元。
嵩县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矿产种类30余种,其中黄金探明储量80吨,远景储量100余吨,莹石、花岗岩、钼等均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境内 山河秀美,开发建设了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陆浑水库、两程故里等旅游景区;全县有林地面积220万亩,其中发展银杏、槲叶、板栗等经济林50万亩,全 县基本达到人均一亩经济林;中药材现存种类1294种,特别是年产柴胡3.5万公斤,是全国唯一野生变家种柴胡基地。
嵩县 邮编471400 区号0379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晋改属河南郡。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 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夏大禹治水曾凿开崖口、陆浑、龙门放出“五洋江”水。商代成汤三聘伊尹于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辅佐商四代帝王。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定居“两程故里,开馆讲学,著书立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骚客曾游历嵩县,留下千古名篇。民国时期,驰骋中原的“镇嵩军”,自嵩县杨山揭杆而起,树起反清大旗。现代史上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教授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堪称英才辈出,地灵人杰。嵩县没有嵩山却改名嵩县,是因为嵩山地名变易形成的。嵩山最初崇山,以后又叫崇高山、嵩高山、嵩华山(东华山)、外方山,后来简称嵩山。嵩县是由嵩州降级而成的,而嵩州又是由顺州改名而成的。顺州改名嵩州,是因为嵩山在古代比较含混。现在的嵩山是最狭义的概念。古代的嵩山,中义的概念包括外方山,广义的概念甚至包括伏牛山脉。嵩州就是基于广义嵩山地区而设立改名的,所以就造成嵩山不在嵩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