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昆曲,又称昆曲。素有“百戏之祖”之称,以辞书典雅、风格委婉、表演细腻著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中国苏州太仓南码头。在其发展过程中,昆曲融合了其他流派的长处,并赋予了自己的特色。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然而,昆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昆曲已经经历了消亡的困境。那么它是如何转危为安的呢?
十五次运行
你听说过“一部剧救一部剧”吗?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清朝说起。当时各种剧种相互竞争,京剧等地方曲调称为“花部”,昆曲称为“雅部”。这场“花与雅之争”以昆曲的衰落和现代京剧的诞生与繁荣而告终。到了20世纪50年代,昆曲的前景更加暗淡枯萎,“南昆濒临灭绝”。这个时候,一出戏的出现,改变了昆曲的衰落,并没有真正消失,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有幸听到它的喜讯。这部剧是《十五渡》。
十五次运行
在十五关演出之前,许多人已经几十年没听过昆曲了。昆曲当时没有多少自己的剧团,每次演出舞台上的演员比观众还多。1956年4月,当改编的《十五次穿透》在北京上演时,事情发生了转折。毛主席连续看了两场,大受赞赏。周总理还观看了演出,并会见了所有演员,鼓励大家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了一出戏。”
据记载,5月17日,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广阁召开昆曲《十五关》座谈会。周总理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他称赞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称赞《十五穿》是“经典剧本改编的成功典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典范。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田汉《一出戏救了一出戏》谈起》的社论,备受昆曲和《十五渡》关注。昆曲从此焕发了青春。
牡丹亭
现在提到昆曲,不管你有没有听过,一定会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带着一种神秘的魔力,让人感觉有点恍惚。就像黄昏一样。远眺群山,我看到粉红色边缘的金色云朵,萦绕在淡蓝色起伏的群山中,一瞬间令人窒息。我觉得那就是美。都说美有共鸣。关于《牡丹亭》发生过很多戏剧性的故事,比如,一个女粉丝在《牡丹亭》里殉情。相传与汤显祖同时代,有一位娄江女子,名叫二娘。在剧中,杜丽娘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她,让她想起了自己在爱情中遭受的挫折,不禁感慨万千。她用朱砂在《牡丹亭》的剧本里,一句一句地记录了这段辛酸。全剧解说完毕后,她还通过委托人给汤显祖发了另一份,但还没来得及听到回音,她就因为焦虑和愤怒而死了。汤显祖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写了一首诗表示哀悼。诗中说:“画烛摇亭,真珠泣绣窗。”如何伤害这首歌只有在娄江。"
昆曲表演艺术家侯绍奎
很多刚接触昆曲的人可能会把京剧和它混淆。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昆曲和京剧有什么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昆曲不像京剧那样字正腔圆,更委婉细腻(当然也有一些铿锵有力的,比如单刀会)。
第二,京剧以普通话为主,带湖广口音,昆曲是文言文,带中州韵,带苏州话。
第三,京剧是通俗剧本,杂剧多,昆曲剧多为“传奇”,少数为“杂剧”。它是中国戏曲剧本的正统形式,更具文学性。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古典歌词和音乐艺术的活化石,是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珍贵资料。
第四,京剧是班腔,昆曲是曲牌。
论昆曲的特点,从表演的角度来说,是一门涉及歌、舞、引、白等多种表演手段相互作用的综合艺术。当你看着舞台上的人,盛装打扮的时候,就好像你的身体里注入了另一个灵魂。此时,他已经不是他了,他是剧中的那个人。还有配合歌词的精致动作,比如舞蹈姿势,说话时的辅助姿势,配合歌词的抒情舞蹈,也很考验表演者的功力。可以说是歌唱、朗诵、舞蹈、音乐等的结合。那让昆曲看起来那么热闹,我们又那么容易沉浸在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里,随着剧中人的笑,为他们的悲而感到沉重。从角色和工种来看,有老式的:外端、端端、副端;学生有: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有:郑丹、暗杀丹、老聃等。丑包括:大脸、白脸、二脸、小脸等。
西厢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大概是因为这部戏的爱恨情仇太浓,让人仿佛看到了每个人的人生。有一篇古文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不要说相公疯了,但是像相公这样疯的人多了去了。”,我觉得,放在这里太多了。歌手,搞剧的,忘了自己是谁,疯了;但是,看戏的人,为戏本里的人高兴,也为戏本里的人难过。即使戏已经结束,他们还是久久回不了神,可谓是傻子。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昆曲,一种流传600多年的古老戏剧,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中国,虽然欣赏戏曲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爱好,但随着近年来相声的流行,古曲中戏曲元素的流行,以及年轻人对古风、中国风的喜爱,我们有理由相信,昆曲会继续得到适当的传承,并散发出更加多元、更加耀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