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待的地方叫司礼监。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
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扩展资料
司礼监的作用:
司礼监可利用转呈章奏、传宣御旨等中介环节干预中枢决策。明制规定,章奏必先达司礼监,然后必由秉笔呈送皇帝,到明武宗时,司礼监变成了专掌机密的机构,只要是进呈章奏和降敕批疏,没有不出自宦官之手的。
在这一环节中就存在着一个章奏遭致阻断的契机,按照祖制,奏疏进呈皇帝,由宦官负责章奏送到皇帝面前,司礼监极有可能拆开奏章,如若这奏章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是不可能转给皇上的。
另外,传宣御旨,对内阁票拟的影响也很大,皇帝有事情要办,便口头说说,司礼秉笔太监便从旁记录下来,然后交付内阁票拟。
凡是章奏的批示由御前发出,司礼监都是令小太监将章奏放在黄皮包裹的箱子里送到内阁。这种口授笔录,很可能和原意大有出入,同时记录的太监在这里加入自己的意见也是极容易的事。
有些时候,竟连记录也没有,就用口头传达,甚至只派一小宦官到内阁说一说,这往往就存在着假传圣旨的情况,也严重影响着司礼监的票拟。万历初年,冯保掌管司礼监,又提督东厂,总兼内外事务,权势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礼监
监栏院是太监们集中住宿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太监都住在监栏院。事实上,但凡有实职的公公们都住在其当值的地方。如明朝的十二监,所有当值的太监都住在其所在衙门的内宅里的。再比如各宫的洒扫太监,也往往是住在所在宫室的偏厅里,方便和自己主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