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到3点。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相关信息: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在古代一个晚上被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左右。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分划,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电视上打更时人们还会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提示语。
一更:19—21时,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21—23时,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23—1时,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四更:1—3时,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五更:3—5时,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不同的时间打更的规律也是不同的:
打落更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时,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