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川”能形容河流吗 有这样的例子吗

晴纶2023-03-29  16

似应该可以吧。

无论是宁静时的波光潋滟,还是激昂时的细浪轻舞,都可以看做一川玉珠在流淌,形成“珠川”的样子。铺满色彩斑斓的鹅软石的玉川,称为珠川应该也不过分。水珠、石珠、光珠等似乎都行。

范仲淹《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中有“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弄珠川弄珠时,称作珠川应无问题。

有言道,韫玉山辉,含珠川媚。韫玉之山叫做玉山,含珠之川叫做珠川,应该也行。

另外,福建、广东等多地都有叫珠川的地方。珠川并不是生僻词。

龙瑞宫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曾有加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宫殿的中殿较高,两厢较低,屋面龙脊花檐,以像雄鹰展翅之英姿,矗立在安溪县官桥镇虞宗村的北面狮山的万木葱茏之间,背座狮身,堂朝三水之汇,山下有蓝溪的滔滔急流,宫殿悬于溪沿峭壁,每逢雨季,波涛拍岸,遥望此地,大有雄鹰展翅翔于河海之势,雨期过后,宫下存一深潭,水绿如璧,潭畔立一碑,碑有“阿弥陀佛”之字。传说专治潭中恶鬼作祟,碑后长一丛竹,专用落地除妖之符,人称青竹符。碧潭东畔溪中,怪石嶙峋,呈有石笔、石龟、石狮、石鸡、石狗之状,传说群石立水尾,急水廻流,为境内万民招财聚宝。

龙瑞宫落成之后,主殿供奉“大老”、“二老”两尊张公金身。宫里有僧人主持,香火不断,便利民众。张公大发慈悲,广施符水丹药,人们又称张公为法主公。法主公神威显赫,保境安民,炉下弟子广受恩泽,邪祟敛迹,疫病不生。

七月二十三日乃法主公圣诞,陈姓村民皆虔诚敬奉,外姓善男信女值此张公圣诞,前来祈求还愿,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规模之大,供品之丰,盛况空前,令人赞叹。米粽松糕要用榖桶装盛,糯米炊蒸之印果(俗名大龟)大如米萝,临近舍里无可比拟(民国初年还是如此)。

张公圣君神威远播,泽被四方,炉下弟子有往外地谋生者,大都爱带上张公香火信物随身供奉以求平安。条件具备即立庙雕像以供众膜拜。几百年来,张公圣迹遍布海内外。如厦门、温州、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处,均有龙瑞宫分炉之张公圣殿庙,时有分炉信士寻根问祖,前来找寻龙瑞宫发祥地。彼此往来,神人一体,正是神道无私,惠及苍生,泽被万民。 张圣真君祖殿,又名金沙堂,位于闽清县金沙镇金沙街中段,为闽清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的是闽台人民共同信仰的农业保护神张圣君。

张圣真君祖殿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原先并不是奉祀张圣君的,只是个小庙。张圣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躯塑像,放入小庙奉祀纪念,从此小庙就改称为张圣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清康熙间重修,民国6年(1917年)又覆以铁瓦重修。张圣君祖殿为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主祀张圣君,兼祀萧法明、连良瑞二君。主殿内,张圣君塑像居中,两旁为萧法明、连良瑞塑像。塑像两边是黑底金字的对联:“威镇金沙驱厉疫,恩敷宇宙护苍黎”,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张圣君的敬仰。这里还建了门楼、戏台及圣母厅、伽蓝厅、土地庙、观音楼、文昌阁等,使张驿君祖殿的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圣君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雕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的石狮一对,石狮造型古朴,线条明快简洁,十分难得。明洪武、崇祯年间的碑刻各一方,还有挖掘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九龙泉,民国6年的铁瓦……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张圣真君祖殿走过的历程,让人回味、引人遐思……

张公圣君的神奇故事在闽清汉族民间流传甚广,如点石化猪、坑伏五鬼等,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坐化石、张圣君当佣工时的遗址、张圣君亲手栽的二合一树等,都值得一看。

在福州,张圣君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也建有“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的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尚存,诚为极珍贵、极难得的文物古迹,被定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及至建国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

由此可见,“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要研究福州商业史,特别是上下杭地区的商业史,不能不研究“张真君祖殿”历史的发展沿革。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金印堂又名张公宫,坐落于东峤镇珠江村,是珠江、珠川、先锋三村(俗称“三珠”)的总宫。金印堂有前中后三殿,坐东朝西,西北面为巍峨的五侯山,风光旖旎。大殿背后北侧为“林氏宗祠”,是20世纪30年代革命先贤活动场所------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现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建于明代的“琼林书院”。  “珠江派衍长城系,金印堂供铁面神”。据《三珠林氏族谱》记载:珠江原为北高长城村金紫林氏自明代中期迁至,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金印堂始建于明代后期,清雍正十年(1732)扩建中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扩建拜亭及前殿,民国21年(1932)重修。1953年金印堂被改为粮食仓库,1980年退还珠江村, 1984年“三珠”林氏信徒进行修建。1991年在宫殿前左侧建造“驻云亭”。  金印堂奉祀妈祖、慈济仁君、张公圣君、刘公元帅、尊主明王等神像。传说,原先金印堂主神为刘公元帅。刘公元帅满脸赤红,铮铮铁骨,威风凛凛。一次,张公圣君想进宫坐镇神龛,被刘公元帅阻挠,张公圣君便从宫殿的天井钻进去,强横端坐于诸神的中间,而二位圣侯则被赶出在中厅两侧当作守门神。  金印堂的壁画、匾额、石雕或门柱石刻楹联,皆精美典雅。其横匾“珠江福曜”、“风雷可召”和“龙潭泽遍”等书法雄健朴茂。在许多楹联中,“具大神通钦铁汉,聿就庙貌镇珠江”。“有降龙伏虎手段,显披发仗剑威风”。这两幅是清代古联,意蕴深邃……

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和尼泊尔共有,但峰顶属于中国。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深受攀登者的喜爱,也是中外登山旅行者的第一选择。对于中国人来说,潜意识里已经把它划分为中国领域。

但是如果从位置上来看,珠穆朗玛峰跨越了中国和尼泊尔,也就是说珠穆朗玛峰只有一半的面积在中国,而另一半的面积在尼泊尔。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达到了8844.43米,其山体呈现出了巨型金字塔的形状。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到了1457.07k㎡,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

归属问题:

之前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两个国家一直都是有纠纷的,对此还做过多次谈判,但双方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直到1960年,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1960年,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谈判会议,会议上明确划分了两个国家的边境线并签订了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协议,在协议中体现了尼泊尔和中国对珠穆朗玛峰地理环境的考虑,最终确定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协定把珠峰的北边部分划分给了中国管辖,而南部则给了尼泊尔管辖。

其中珠峰的峰顶也划归到了中国境内。自从我国和尼泊尔签订关于珠穆朗玛峰归属的协定之后,双方都严格遵守了协议规定的内容,现在也可以认为也珠穆朗玛峰是我国与尼泊尔之间友谊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051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