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公祭活动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举行,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就是为了祭奠华夏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主要地区有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以及河南省新郑黄帝故里等,为的就是促进民族团结,宣传爱国精神。
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清明谒陵扫墓、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清明祭祀黄帝陵是众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每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内外同胞专程到黄帝陵谒陵祭祖。每年的公祭活动突出民族认同、国家统一、文明传承、自强创新的主题,着力昭示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表达民族和民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情感。
炎黄子孙
炎指炎帝,黄指黄帝。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黄帝和皇帝的区别:
黄帝是一个历史人物,皇帝是指君主。
黄帝:轩辕黄帝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帝两个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一次是清明节时的国家公祭,另一次是重阳节时的民间祭祖。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礼,都有国家领导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等万余人参加,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黄帝陵公祭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举行。黄帝陵祭典活动每年要举行两次,一次是在清明节举行黄帝陵国家公祭,还有一次则是在重阳节,在民间举行民间祭祖活动。
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黄帝陵公祭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传说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人类文明从此开始。因此,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