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是节气又是节日

聚客2022-06-09  22

24节气为何只有清明放假?(24节气为什么只有清明放假)

中国人的浪漫,最美不过二十四节气。

但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成为中国四大传统法定节日之一。

清明,中国人心中的分量,独一无二,重要如千里。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衡量,我的答案是: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晴空万里!

01

读取清洁温度

心中清澈温暖。

作为节气,恰逢春分中下旬之交。天气上,白昼渐长,春雨催发,阳气渐升。季节里,梨花开了,新燕子回来了,柳条发芽了。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万物生长,万物清净明”。

此时此刻,人们相约踏青,植树插柳,荡秋千,放风筝,亲近自然,学古学新,望着希望的远方。

丰子恺曾回忆童年时的清明景象:

“我们常年住在繁华都市里低矮狭窄的百年老宅里。有一次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很新鲜,心情特别快,特别舒服,好像走遍了世界。所以我们把清明扫墓当成至高无上的乐趣。”

此时的清明,暖意融融。

作为一个节日,人们冒着蒙蒙细雨,穿过山中隐密的小路,扫墓祭祖,给祖坟添上御寒的衣物,希望我们的祖先在那里好好生活。

“南北丘坟田多,清明祭祀不同”。

此时此刻,小心追寻未来,饮水思源,回望血的足迹。

此时的清明是寒冷的。

“一年之寒节为清明”,一年草木葱茏春暖,人间四月也是清明。

一暖一冷,一回头,一口气过一辈子,一阳一阴,一天一个脚印。中间,很清楚。

去年,安徽池州的胡先生驱车600公里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当车子驶近他家时,他看到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站在门口,一下子瘫倒在地,跪在方向盘上,哭得像个孩子。

那一刻,他面对世间生死,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

我的一个朋友,每年过清明节,都会毫不犹豫地带着老婆孩子踏上回乡之旅。

在老家,他不厌其烦的给儿子讲这讲那,都是些老芝麻烂谷子的事。而那几天也是祖孙难得亲近的日子。

他说,这样的清明,是温暖的,是回归了根本。孝顺一定要趁早!

清明节,以其特有的温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冷暖相连,生死相依。

有新生命就有死亡;有重逢就有离别;有欢乐就会有悲伤。

不管是冷是暖,都是一条心。我们不仅要懂得珍惜和珍惜,还要学会随遇而安。

胸怀越宽广,人生之路自然就越宽广。

这是清明的温度!

02

阅读清晰的张力。

清澈而宁静。

万物生长,心欢喜,心洗涤,漫山遍野都是希望。

此时的清明令人动容。

因为有了清明节,我们才能够在一年一度的祖先墓前静静伫立,轻轻诉说空的哀思。

看到了一片黄土的寂静,感受到了一抹新绿的生长,也体会到了此生的来去方向!

此时的清明是宁静的。

“人生,不就是哭与笑,逝去与成长吗?”

默默地站在祖先的墓前,凝视着墓碑上同样的姓氏,汩汩流淌着同样的鲜血,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人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只有站在清明的山上不动,我们才能更加冷静、清心,才能体会到“我是谁?你是哪里人?去哪里?”

1959年,开国领袖毛泽东回韶山给父母扫墓后,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生我的父母,教我的党、同志、老师、朋友,都要考上。下次我来的时候,我会去看他们。”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中华总商会会长江每年都会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漂洋过海,带着家人回到家乡扫墓。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出去的,所以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岁时,他回到家乡扫墓。他在父母的坟前跪下磕头。回到北京后,他写了一篇两万四千字的《故乡之旅》,说:

“妈妈,恐怕这是你儿子最后一次去你的坟墓了。以后我就睡你旁边了!”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已经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我想起爷爷拄着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走在旷野里,弯腰拔去坟头上的杂草,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清明,以其特有的张力,教导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起源,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生而为人,饮水难去,感恩,记得走过的路,真诚。

既是出发地,也是目的地。想了想,自然而然,我就豁然开朗了,开心了,淡泊了,淡定了。

这就是清晰的张力!

03

理解清晰的深度

清明也是团圆。

很多人以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个传统节日,都是团圆、喜庆的节日,唯独清明,怨声载道的离开了战争。

但是仔细想想,四大节日,最终的方向,其实都是团圆。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爷爷总会念叨着话,邀请已故的祖先回家吃饭。

长大后,风清气爽,风景明媚的时候,我和父亲,带着家人,来到爷爷的坟前,削枝除草,挖沟培土,鞠躬。

不一样的是地点和形式。也是这样,就是永远的一家人,团圆,但我们还在一起。

这世上所有的离别,最终都会指向重逢的方向。

香烟在火光中升起,仿佛看到了逝去亲人的声音。他们还活在另一个世界,还能得到这个世界的孝敬。

那些长辈,那些至亲,终究会离我们而去,但最终,他们还是能以一种“明了”的方式与我们相聚。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那也是拥抱;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也是一次相遇。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离开的人记得他们回家的路。

很像热播剧《人间》的歌词。“世界是苦的,爱情需要雨,世界是甜的。走远了记得回家。”

费玉清在告别演唱会上公布亲笔信。“这么多年,为了更上一层楼,我一直走得很快,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当我父母去世时,我失去了我在生活中的位置。没有他们的关注和分享,华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这就是红尘,经过了风风雨雨的人情和心烛的闪光。

因为清明,我们知道死亡不是终点。他们的生命,仍然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希望,永远在他们心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厚。”

清明教会我们牢记祖训,心存敬畏,孝顺忠义,学会在另一种“团圆”中,用爱与人相处,与人告别,与人团聚。

宁夏固原二中2000多名师生,27年来每年清明节都要徒步108里前往烈士陵园。

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根宝,坚持在清明节为战友扫墓43年。

他说:“我家离扫墓的地方只有2里地。以前都是自己走,现在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只好叫车送。”

来到墓碑前,老人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拔掉身边的杂草,用一些碎砖头压了一堆黄纸,给战友倒了满满一杯酒,鞠了三个躬。

清明,以亲情和爱情的名义,培育世代忠、孝、仁、义的品质,培育家国情怀,构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信仰。

这就是清明的深度!

04读懂清明的永恒

清明,天地一体。

山坡上到处都是香烟。有新坟,有旧坟,有刚扫完的坟,有无人的孤坟。

只要年代够久,只要家谱够厚够黄,新坟总会变成老坟,孤儿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然而,只要有一场春雨,转化的尘埃就会立刻化为春泥,发芽,开花,结果。

严冬过后,春天就不远了,夏花绚烂。

就像东坡的一句话“不为故人思故国,新火试新茶,诗情酒意享光阴”。

只是穆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酒楼在哪里,牧童指杏花村”。

《我要断魂》伤感,但《杏花村》趣味十足。最令人兴奋的不仅是杏花和醇香的美酒,还有象征着世代传承、生命延续的“牧童”。

正是在清明节韵中,我们感知到了天人合一,时间永恒空和生生不息。

明代《帝都风光略》对清明有生动的记载:别哭,不回去,去找树,选园选园,排排而坐,一醉方休。

人们不是在祭祀结束后马上回家,而是寻找一个春暖花开的苗圃,品尝一壶浓荫适宜的杏酒,彻底感受生命的真谛。

“生于天地之间,忽如过客”,生于天地,也属天地。

清明,以其独特的永恒告诉我们,时间是永恒的,物质是不朽的。

我们的离别,不过是久别重逢。我们的沉默只是另一个生命的歌唱。

不强求,不执迷。最好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

这就是永恒的清明!

来源:你的风景我的桥(ID: jing6qiao)

版权声明:

本站尊重互联网版权体系,本站部分图片、文章、音频等大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或用户主动投稿,因此内容均不代表本站观点、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转载(投稿)的目的只用于给网民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任何资料有侵权,先说声抱歉;麻烦您请联系本站QQ:2951220,邮箱:2951220@qq.com,核实后我们会立即删除、维护您的权益。非常感谢您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99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