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为邻。总面积2157平方千米。总人口100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来龙门街道,邮编:412200。代码:430281。区号:0733。拼音:Liling Shi。
行政区划
醴陵市辖4个街道、18个镇、8个乡:阳三街道、西山街道、黄泥坳街道、来龙门街道;南桥镇、富里镇、白兔潭镇、浦口镇、王坊镇、王仙镇、东富镇、泗汾镇、沈潭镇、船湾镇、大障镇、贺家桥镇、栗山坝镇、神福港镇、均楚镇、石亭镇、仙霞镇、黄獭嘴镇;东堡乡、孙家湾乡、清水江乡、嘉树乡、板杉乡、新阳乡、官庄乡、枫林市乡。
历史沿革
据《古今图书集成》:东汉析湖南地置醴陵。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得名。据《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
西汉为临湘县地,高后四年(前184)封长沙王刘越为醴陵侯,“醴陵”之名自此始。东汉初置醴陵县,属长沙郡。元朝元贞元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长沙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83年属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8月15日挂牌成立。
1996年,醴陵市辖5个街道、14个镇、23个乡:西山街道、阳三石街道、城东街道、黄泥坳街道、解放路街道、马恋镇、大障镇、王仙镇、白兔潭镇、仙霞镇、均楚镇、沈潭镇、泗汾镇、南桥镇、贺家桥镇、浦口镇、船湾镇、黄獭嘴镇、富里镇、八步桥乡、大林乡、王坊乡、长岭乡、石亭乡、东堡乡、东富乡、军山乡、孙家湾乡、枧头洲乡、官庄乡、神福港乡、黄沙乡、清水江乡、嘉树乡、转步乡、高桥乡、板杉乡、新阳乡、栗山坝乡、茶山乡、渌江乡、枫林市乡。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界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岗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醴陵市(LI LING SHI)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界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日照时数1588-1321小时,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无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称。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是全国重点粮食高产地区,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醴陵自然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57%,有树种39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等13种,树种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86年,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境内地表径流年平16.3亿平方米;有渌水、昭陵河、涧江三个水系,大小河溪57条,总长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69座,大小山塘2.6万口,发展淡水养殖业有着巨大潜力。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抓好了27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编制、实施;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著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醴陵市辖4个街道、18个镇、8个乡:阳三街道、西山街道、黄泥坳街道、来龙门街道;南桥镇、富里镇、白兔潭镇、浦口镇、王坊镇、王仙镇、东富镇、泗汾镇、沈潭镇、船湾镇、大障镇、贺家桥镇、栗山坝镇、神福港镇、均楚镇、石亭镇、仙霞镇、黄獭嘴镇;东堡乡、孙家湾乡、清水江乡、嘉树乡、板杉乡、新阳乡、官庄乡、枫林市乡。 据《古今图书集成》:东汉析湖南地置醴陵。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得名。据《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 西汉为临湘县地,高后四年(前184)封长沙王刘越为醴陵侯,“醴陵”之名自此始。东汉初置醴陵县,属长沙郡。元朝元贞元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长沙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83年属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8月15日挂牌成立。 1996年,醴陵市辖5个街道、14个镇、23个乡:西山街道、阳三石街道、城东街道、黄泥坳街道、解放路街道、马恋镇、大障镇、王仙镇、白兔潭镇、仙霞镇、均楚镇、沈潭镇、泗汾镇、南桥镇、贺家桥镇、浦口镇、船湾镇、黄獭嘴镇、富里镇、八步桥乡、大林乡、王坊乡、长岭乡、石亭乡、东堡乡、东富乡、军山乡、孙家湾乡、枧头洲乡、官庄乡、神福港乡、黄沙乡、清水江乡、嘉树乡、转步乡、高桥乡、板杉乡、新阳乡、栗山坝乡、茶山乡、渌江乡、枫林市乡。